做一個後現代的父母—激發孩子的光與熱
(2009-03-05 20:33:39)
标签:
教育问题解决能力父母特质同理心 |
分类: 親子教育 |
一、前言
小孩子都是天真可愛的,他們具有相當多的潛能,他們也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想法,但很多時候卻被父母、教師所抑止,經常受到責罵,讓孩子在生活中產生許多的挫折,過去那些動力與創意漸漸的隨著年紀增加,而減少了,他們的自信與自尊也因為一次又一次的責罵而降低,最後甚至產生習得無助感,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造成阻礙。這樣的負向語言,不但不能讓孩子活的自在、快樂;相反的,會讓孩子活的很痛苦,在面對挫折時有無助感,缺乏自我肯定。因此,將後現代與復原力的兩種概念引入,希望可以藉此教導父母們改變負面語言,找出孩子正向力量,並激發孩子的潛能,繼而增進親子間的關係。
二、復原力的概念與特質
演講中先介紹復原力的概念。復原力的概念的由來是因為九二一大地震後,當進一步接觸災民,為他們進行心理輔導時,發現到:為什麼有人可以遇到相同的挫折,卻有不同的反應。在面對這樣的災難以及創傷時,為什麼有些人依然可以生活適應良好?此外,有些在學校的孩子,雖身處逆境,但他們的表現依然令人刮目相看,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有這樣的表現?而他們又擁有什麼樣的特質?這些的想法刺激了進行相關研究,並在許多外國文獻中發現「復原力」的概念。
而「復原力」是指一個具有的某些能力或特質,使個人在遭遇困境時,能因這些能力或特質而使個人的困境獲得適當的因應。具有復原力行為的特徵有:
1.
2.
3.
4.
5.
6.
7.
8.
9.
10.
並將這樣的概念引入親職教育,希望可以培養孩子未來面對挫折時的復原力。
三、「後現代」的重要概念
「後現代」的概念則是從1980年後開始,與「後現代」的相對名詞為「現代」。過去,「現代」的父母,對於孩子的不當行為都急於找出原因,想要知道因果關係,並下結論,從原因中找出解決的方法,例如:不愛唸書就是因為懶惰,所以就針對懶惰的行為來改善。他們認為只要找出「為什麼」,就可以對症下藥,但這樣的結果卻只會讓孩子接觸更多負面經驗而更加挫敗。
而在面對電腦化的社會,孩子將電腦中的虛擬行為轉變為真實行為,所以成人世界中的「真理」,成為人的一個準則,已不復存在於孩子的生活經驗中。在「後現代」的思維中,經驗是唯一的真理。人從經驗的建構中才能發現自我的能力,而孩子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而發展自己行為的方向。當父母一味的將所謂的「真理」灌輸給孩子時,孩子卻無法體會,因此雙方產生衝突、代溝,造成關係斷裂。因為經驗是互動的結果,只有父母與孩子自己本身的經驗改變,才會有新的經驗出現。
若當父母缺乏自覺,經常以負面語言責罵孩子;只會要求孩子做改變;但自己卻不改變,這樣所建構出的經驗是不良的,對於要提升孩子復原力因子來說,是一種障礙。「後現代」父母應該協助孩子去建構真實而非虛擬的經驗,幫助孩子具有面對未來的能力。
四、復原力因子的建構
根據上面所說的後現代與復原力的觀點,歸納出以下幾點,供「後現代」父母參考:
1.
由於經驗是互動的結果,只有父母與孩子自己本身的經驗改變,才會有新的經驗出現,所以雙方都要改變。
2.
父母要懂得自我覺察,自省自己的行為,要怎樣改變自己的態度和行為。
3.
孩子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而決定自己行為的方向,而不再根據真理。多多增強孩子的成功經驗,並從經驗中建構真理,建構屬於孩子的真實經驗。
4.
父母不可能陪在孩子身邊一輩子,為了讓孩子未來可以面對問題,就要培養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
5.
父母不要急於自己和孩子作很大的改變才是改變。反之,只要能夠符合自己的能力所做的小改變也是創造不同的經驗,可以產生不一樣的結果。
6.
父母應要經常製造一些家庭活動,凝聚家人彼此的向心力。
7.
孩子未來會在社會上生存,因此父母要能協助孩子與他人做連結,並在這樣的經驗中,培養孩子復原力的特質。
8.
就如同小改變一樣,父母與孩子訂定的規約或目標應要是符合雙方的能力範圍。若是超過,既不能達到目標,反而會傷害自信心,形成習得無助感。
9.
具有正向思考能帶來足夠的自信、自尊、自我肯定,而面對問題時也能以正面的方式去思考。
10.
生活中具有幽默可以緩和氣氛,而不至於造成親子間對立衝突的場面。
因此,「後現代」父母應該要培養孩子的復原力特質,並經常自省自己的行為與語言方式,多注意孩子的正向經驗,協助孩子建構真實的經驗,並從中激發出孩子的潛能,讓孩子在未來可以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