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愛」與「規範」的蹺蹺板--如何有效、輕鬆輔導孩子

(2009-03-05 20:32:00)
标签:

教育

育儿

跷跷板

负向

个别差异

分类: 親子教育

为人父母的我,时常抽空去学习教养子女的观念和方法,参与亲子教养的讲座。过程中觉得收获良多,进而督促自己和子女一同成长。父母经常参与研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常拿「过去」所学,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如何去适应「未来」,而无形之中产生一条鸿沟。现代环境影响的冲击,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对我们的影响力极大,压力也大,所以要多多学习。

    心理学大师张春兴教授曾说了一句名言:「若把孩子的问题比喻成病,则病因常起源于家庭,病象显现在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父母」是一个影响人的专业,所以要不断学习,所谓「建筑师所犯的错,可以拆掉;医生所犯的错,可以埋掉;助人者所犯的错和所给的爱,它却一天天的长大,因为这是一个影响人的专业。」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应当要更包容,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或是向专业助人者请益,不断的学习都是不错的方向。「爱」与「规范」的平衡---温和、坚定的要求;捧着自尊的要求是有效辅导的不二心法。换句话说,善用「适度要求(Firmly)+尊重接纳(Caring)」:满足个体基本的二个需要---作自己+亲密感,是教育辅导的金钥匙。具体而言,一个有效的辅导方法就是能让孩子觉得「被爱」+「可以当自己」---可以「提升孩子自我价值感,满足其基本的心理需求:觉得自己是棒的、好的、重要的,被喜欢、被接纳、被肯定的,是喜爱自己的」,而且「在关系中,他有自主性,可以当自己」。一般而言,孩子若和我们互动后,他仍能喜欢他自己,能真实表达自己,那我们的辅导方法应该都是好的。

    亲职教育、辅导孩子失败的原因常是因为父母「太认真、太负责、太用力」,为了孩子好,想尽办法,用打的、骂的、激将、羞辱、引起罪恶感….的各种方式来「导正」「纠正」孩子遵循父母自己所认为对的价值观(「框」)。殊不知,每个人的个别差异性大,适合父母的不一定适合孩子,因此孩子常为了要「活出自己」而和父母有冲突。唯有父母能满足孩子(每个个体)的基本二个需求---觉得被爱,且能当自己,才能有幸福感及良好的关系。父母若能学尊重、接纳不同,不用自己的「框」去「框」孩子,父母的爱就能提供「家」的温暖与滋润,而非「枷锁」的窒息与压力。一个好的家就是提供孩子「根」与「翅膀」!

    我们的文化(「国粹」)是,挑错和完美的文化,所以父母可练习换个角度--「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一盏明灯」,可学习试着放慢脚步,允许自己可以犯错,练习看到自己的好,学会「挑对」。吴教授也说明「具体化」、就事论事的重要性。她举了个实例:ð「我希望你停下手的事,先去整理房。我在十分后回来确定你已始整理了。谢谢!」(而非「没看过这么懒的孩子!」「我们家怎么会有你这种这么差劲的小孩!」「房间都不会整理,我不知道你还能做什么?」等以偏概全的说法)。又如,「放学书包乱放 ð (把你的包放回房谢谢!很棒!」)具体的陈述内容,而非含糊不清或以偏概全,则会有较佳的效果。吴教授也强调「不视为当然」,若孩子照做了,不要视为当然,要马上响应、增强之。表示感谢、欣赏之意能满足人基本需求,让他觉得他是好的、被肯定的,常常好的行为就会固定下来,因为人都是需要知道自己是好的、被肯定接纳的。

    另一个「国粹」(「框」)是我们往往太注重成绩、成就,而致身心上的压力。华人喜欢比较,太强调成绩、智育、Doing的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常忽略「heart、情绪、需求」等层面,难有「全人」的发展。如果能明了吴氏凹洞(「U型」模式)― 情绪接纳与处理,则能增进亲子间的良好关系。它是重情绪接纳后的问题处理模式,先接纳对方的情绪,再找机会处理问题。父母要了解情绪不表达,不代表没有情绪;情绪不处理,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学习接纳、允许有适当、合理的负向情绪存在;不压抑负向情绪,学习用适当方式表达负向情绪。父母能重视情绪的接纳与处理,不但帮助孩子成「材」,也助其成「人」。

    总而言之,昔日当小孩的我们,常要学习如何做个好孩子,「听父母的声音」;现在长大,又要学习如何陪小孩,以小孩为重,如何「听孩子的声音」,那谁来听我们呢?现代父母像个夹心饼干,过去父母教我们的,已不适合现在的孩子,所以常听演讲,获取新知,才能给孩子适合其生活时代的教育。从此刻开始改变,永不嫌迟。总之,要孩子快乐幸福其实很简单,诀窍就是父母不要太用力,了解孩子个别差异,尊重、接纳、允许他们和我们是不同的,捧着自尊适度要求,满足孩子基本需求---觉得被爱,又可以当自己,如此,能创造孩子快乐,父母轻松辅导孩子的双赢局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