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国媒体现状及年轻记者培养

(2011-03-25 01:34:51)
标签:

杂谈

聂晓阳

在现代传媒历史上,德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标本。笔者曾赴德国访问了30余家媒体及相关机构,重点考察了德国媒体的现状及年轻记者的培养模式,感到收益颇多。

“没有门槛”的职业

在欧洲一些国家,记者需要有专门的认证,但在德国,记者是一个可以自由使用的职称,理论上任何人只要有媒体聘用,都可以说自己是记者。没有专门的考核机构,也没有统一的证件,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职业。

德国也有新闻记者协会,但主要是记者的工会组织,其功能是协助记者在与雇主的谈判中争取最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记者提供法律和纠纷处理方面的咨询。同时,记者协会也对行业进行自律,包括号召记者维护伦理准则,比如匿名消息来源保护、经济行业报道记者不要持有相关企业股票等,但并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

据德国同行介绍,在德国,靠记者职业维持生活的有7万多人,其中一半是媒体固定雇员,另一半是自由撰稿人。

德国的媒体非常发达,最早的报纸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现在,德国有日报359家,发行量总计2170万。这些报纸中,全国发行的日报仅10家,其余均为地方性报纸。德国的电台和电视台最早都是公共的,尽管不受国家控制,但受社会团体监督。后来因为公共台态度傲慢,逐渐失去了年轻听众。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德国才开通第一个音乐电台。随后,到20世纪80年代,私人电视台才开始出现。现在,德国大约有5%家庭收看有线电视,50%的家庭通过宽带看电视,其余45%通过卫星接收器看电视。

德国的公共电视台原则上不允许播放广告,其费用主要靠收取收视费,每个有电视的家庭都要交纳每月17欧元的费用。现在,德国国内也在讨论改革收视费的话题,很多人提出要费改税,把这一费用平摊到每个公民身上,原因是即使是那些没有电视机的人家,也完全可以在网上看有关节目。德国的私人电视台可以播放广告,但时长控制在20%以内,而且有的广告必须在深夜播放。

德国的公共电视台因为有稳定的收视费收入,所以在节目上不必全力迎合观众口味,他们至今更喜欢播放他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其中最极端的也许是德国电视一台和二台1997年合办的凤凰台。这个台的特色是播放大量专题报道,包括对在各地召开的各种座谈会和重要会议的全程直播。很多会议尤其是国会的讨论经常会显得很枯燥,但凤凰台对这些会议的直播却兴趣不减。“我们当然知道换个节目形态可以提高收视率,但我们更愿意保持节目的独有性,那就是重大话题的现场直播。对于一个观点,别的台可能就几句话,但我们让这个人有5分钟的时间说话,这个就体现了我们独有的价值”。该台女主持人科妮.西莫赫在座谈中说。

她说:“那些收视率优先的私人电视台不可能播放一个少数人感兴趣的节目,但少数人感兴趣的节目有时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不必围绕眼球转实际上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

《明镜》模式

在平面媒体中,尽管《图片报》发行量最大,但因为其内容比较“低俗”,所以德国同行“几乎从来不会想到给外国朋友介绍这份报纸”。在深度报道媒体中,《明镜》周刊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该周刊平均每周发行110万,最多时发到130万。在总发行量中,大约100万左右通过征订。也就是说,发行量的绝大多数来自征订。

该周刊的阿明.马赫勒先生介绍说,《明镜》集团现有员工1200人,分五个部分:在线、周刊、出版社、经理人月刊及视频。其视频除了在网上可以点播外,主要出售给别的电视台播放。该周刊1947年创办,后来其创始人将一半股份送给员工,所以目前其50.5%的股份属于现在800名平面媒体的工作人员(在线和视频的工作人员暂时没有)。

在《明镜》,凡工作满三年的都有资格分取红利,很多人在这里一直干到退休。同时,作为拥有庞大采编队伍的周刊,《明镜》几乎从不用自由撰稿人,每个记者也没有工作量要求。“有的事情要调查3个月,还不知道能不能写成稿子。” 马赫勒说。

周刊每周一上午9点半开选题会,除了一些比较急的稿子要本周交外,其余的都是记者根据实际情况充分采访后完成。当然,编辑会对选题进行重要性排序,要求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记者写稿前需要和编辑确定大致篇幅。编辑一般倾向于更长的文章。大的题目一般15到20个页码。周刊每周200页,广告最多可以占到一半。
   

该刊经济部一位编辑告诉我们,8年前德国新创办的周刊《焦点》偏好短文,但不是很成功。“我们的特点是全面深刻。特别是现在,互联网上都是短文,我们希望文章通常都能长一些”。

但是,文章的长短与记者的收入并不挂钩,删稿子也不影响记者的收入。“伤害的只是自尊心。”在《明镜》,记者拿的是固定收入,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记者能保持独立性,能够根据自己的专长充分发挥。该刊人士在座谈中表示,他们也不鼓励记者片面追求网上的点击率,更不会按照点击率计酬。“我们对记者的评价主要靠软的东西:文笔、独家性。”

《明镜》周刊的工资要比其他媒体工会提出来的基本工资高很多,所以他们的空缺主要靠从别的媒体挖人在填补。“听到谁在别的媒体干的不错,我们就挖过来,这么多年一直是这个模式。”

《明镜》一直秉承原创总编辑的传统:要个人化的叙述,永远讲述具体人的具体事情;协作鼓励戏剧化,要有铺垫和高潮;若干明确禁止的说法;报道与经营严格区分。

在《明镜》,记者的工作环境也很宽松,出差的费用原则上并没有规定上限,也不需要事先询问能不能出差。

媒体“接班人”培养

德国同行介绍说,近年来,越来越多德国媒体无力大量雇佣自己的记者,所以自由撰稿人越来越多。这些自由撰稿人必须掌握多媒体发稿技能,要能够同时为报纸、互联网、电视台等多媒体发稿才能更好地生存。同时,媒体本身也在多媒体化,比如《明镜》周刊除了系列期刊外,还有自己的网站、在线电视。也就是说,《明镜》周刊的记者也有视频发稿任务。一个记者要时刻能够多角度思考不同的媒体对象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一条新闻对不同受众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在德国,尽管记者不像工程师一样是一个专门职称,但一般还是需要在报纸实习两年才有可能被正式聘用。目前,德国大部分记者拥有大学以上学历,有10%毕业于专门的记者学校。这些学校有的是媒体办的,有的是教会办的。任何人都可以申请,被录用者不需要支付学费,每月还有数百欧元生活补贴。

阿登纳基金会自己就办有一个记者学校,这个学校从1978年至今从未中断。该学校培训内容包括新闻伦理、法律、营销等。在座谈中,学校的马科思.尼克林先生介绍说,德国大学里的新闻课程偏重于理论,所以作为惯例,即使是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也要经过记者学校或报纸的实习后才能成为记者。

目前,全德国的记者学校大概有200所,老师多是从知名媒体聘来的有经验的记者,每天讲课费200到300欧元。德国历史最长的新闻学校是位于柏林的新教新闻学校。二战后,德国部分教徒认为,独裁统治不应该重复,而避免重复的办法之一就是人民应该有良好的知情权,所以他们决定创办这所新教新闻学校。

在座谈中笔者问该校校长克劳斯:你认为新闻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吗?那位校长说:记者个人也许不能阻止战争,不能拯救世界,不能把记者神圣化,但是新闻可以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新闻能形成一种沟通文化,能起到预防作用,“至少,新闻是众多力量中的一种”。

由于越来越多编辑部并不愿意直接接收新闻系大学生,而更欢迎有专业实践的人,所以德国新闻学校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际上是“实践”。克劳斯说:“新闻就像烤面包一样,重要的是实践。新闻需要的是通俗和清晰的表达,不管学什么专业,这个都是可以做到的”。在那里,学员们先是学习两个月,再带着老师布置的采访任务实践两个月,然后再回到课堂,如此往复4次,就可宣告毕业了。

汉堡是现代传媒发端的地方之一,汉堡新闻学校也是德国最大的几所新闻学校之一。这所新闻学校由《明镜》周刊创始人创办,现在由《明镜》《明星》等几家周刊联合出资。这是因为在德国,所有7名员工以上的机构都有培养学徒的义务,报社可以接受实习生,但做深度报道的周刊一般对记者的经验要求比较高,很难接受没有经验的实习生,所以就通过出资办记者学校这个中间环节完成培养接班人的义务。

“这一义务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应该培养的学徒数量也没有统一规定,但这是企业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的一部分,是企业受到尊重的源泉之一。如果某个行业后继乏人,这个行业的大雇主就会脸上无光。同时,他们培养的学徒也不一定非到自己企业就业,所有雇主在尽完培养义务后,会让学徒自由地在人才市场择业。每个雇主都为社会这个大水池做贡献,然后又从社会这个人才的大水池舀水补充自己所需。”汉堡新闻学校校长安德斯.沃尔夫告诉我们。

汉堡新闻学校每批招收20人,学期一年半,先学两个月理论,再出去实习两个月,然后再回来学习两个月,往复4个来回。学习重点在于新闻技能,包括标题、特写、评论、法规、出版、公关、版式等。另外,每周还有两次语言训练,包括修改差错、快速写作和文字润色。

沃尔夫介绍说,每年大约有2000人申请学校20个名额,学员们要经过三层筛选,最后才从80名候选人中选出20个学生。入学考试的第一关是出10道考题,那些没有寄出答卷的人自然就失去了进一步的机会。随后,10个阅卷组在选出前80名考生后,就开始面试和笔试。面试主要考察新闻时事,看考生兴趣是否广泛。笔试主要是同题采访写稿,共5个小时,3个小时采访,2个小时写作。

该校工作人员自豪地说,在汉堡新闻学校25期、560多名毕业生中,已经有42人成为各媒体的总编辑,有100多人成为各媒体的副总编辑或编辑部主任。“在校的20人中,两个人甚至连大学文凭都没有。学生将来毕业时我们只发给证书,证明在这里学过,但并不带成绩或评价。对学员最好的评价就是他们在校期间的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