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算是博客 |
李小龙在1973年7月20日去世,我当时11岁。
那幺很多年以来,每次看到李小龙的报导,我脑海就会泛起那天早上我觉得茫然的情景。李小龙怎幺会死,他是打不死的。在一个11岁小孩心中,对死没太多概念。但我已经会看大人买的报纸,仔细研究他死的原因。之后,我也会买以他做封面的杂志,开始以文字、图片、了解李小龙,当然还有身体力行的学他的李三脚,读他的武术哲学。
我之前已被大人带去电影院看过他生前的四部香港电影。这些电影都是在那两三年之间拍摄的,票房每次都打破记录。我应该从7、8岁已经视李小龙为偶像,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电视机才出现了几年。在他还没回香港拍电影之前,我们已经迷醉于美国电视片《青蜂侠》里面他扮演主角青蜂侠的助手,身手敏捷,出手狠劲,早就觉得他比只会用两个拳头的主角青蜂侠要武功高强得多,只可惜那是个带著眼罩的日本人角色。后来他拍《唐山大兄》一举成名后,偶尔他还会上电视表演拳脚功夫,他那种不可一世,目中无人的气焰,一直深深印在那个黑白的时代。
李小龙的死当时在香港太哄动了,新闻延续了一段很长时间。我也从新闻中知道他的家原来就在我的小学附近。有一天,我特意绕路上学去找他的家,那是九龙塘高尚住宅区中的一栋别墅。门墙上挂着“栖鹤小筑”四个字,我从门缝偷看,看不到任何人影,只看到很多大狼狗。
我到过李小龙的家的门口,这是我一直在同学面前自豪的一件事,也是我跟这个伟大历史人物最接近的接触。
因为崇拜李小龙,我13岁就分期付款花了100多元买了一个当时很流行,构造像个拉弓的强身器材叫保卫格,练了三个月,身上的肌肉好象长得比李小龙还厉害,就不敢再练下去。但是我还有跟着一些连环图的附载,自学虎鹤双形拳。
80年代初,一个做警察的朋友拉我一起学自由搏击。那个只比我大一岁的师父第一次看我踢腿,看我像模像样,问我是否学过空手道。学了几课,我朋友不学了,因为每次师父都要他当靶子给我练打。一个月后,我也吓跑了,因为师父要用木棍来磨炼我的腿骨,真的想推我出去比赛。
虽然李小龙一直是我的偶像,但我从来没有为他做过什幺,写过什幺。直到1992年,香港亚洲电视拍摄电视剧《截拳道》,歌手夏韶声作了曲,找我写主题曲的歌词,我喜出望外。作词人里,我相信自己最能了解李小龙的武学精神。
90年代在国内,我觉得了解李小龙的人少之又少,更遑论看过他的电影,我心里感觉挺无奈的。直到 VCD 大行其道后的90年代末,李小龙离世二十多年后,他的电影影碟才像不太值钱的东西放在柜台上发售。
四年前我一个人去了西雅图几天,虽然幸运的无意中开车走进了微软的总部见识,但最遗憾的就是没法问到李小龙的墓地究竟位在哪里。
香港是李小龙的家,也是他名扬国际的发源地。但30多年来,听过无数次李小龙的影迷和香港电影界都在呼吁香港应该成立一个李小龙记念馆。直至2005年11月27日,全世界第二个李小龙的铜像终于可以竖立在香港尖沙嘴的星光大道上,只比东欧波黑南部城市的铜像晚了一天。
因为李小龙,香港电影开始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在英语词汇里,外国人自此知道什么才是 Kung Fu 。
李小龙享年32岁,在他死后32年,他的65岁诞辰时,我们终于可以对着他的铜像说声:生日快乐。
刘卓辉
2005/12/2 zhu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