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包公园——感受清正廉洁的文化魅力

标签:
合肥包公园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 |
分类: 神州大地 |
国庆期间热门的旅游城市都是人山人海,不去凑热闹了,就去比较安静的省会城市合肥逛2天,合肥是包公的故乡,合肥的包公园是必游的景点。
包公园简称包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始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
包公园占地34.5公顷,水域面积15公顷,环境优美,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包公这位名垂青史的清官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
从包公园南门开启行程,首先看到是包公祠,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是纪念北宋大臣包拯的公祠,始建于明朝,重建于清代,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
走进包公祠眼前就是包河里一大片的藕,说也奇怪,世上的藕,丝都很多,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
包公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由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组成。
主建筑是包公亭堂,端坐八尺高的包公塑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包拯(999-1062)字希仁,宋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以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而闻名于世,被人们号称为包公、包青天,为历代民众所称颂。
祠西的“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
祠东六角亭内有一“廉泉”古井,井沿上也布满一条条深深的凹痕,那是井绳长期磨擦留下的。亭内石壁上刻有《香花墩井亭记》,记中说:有一个太守喝了这里的泉水,头痛欲裂,原来他是个贪官;而几位举人饮了此水,顿觉水甜如蜜,原来他们都是好人。
“回澜轩”在正殿之西,东、北临水,古时为官宦、文人避暑饮宴之处。
沿着包河岸边向东,路过“脚印塘”,脚印塘指包河中小岛上的一个池塘,它与包河呈丁字形,拦腰横卧在包河当中。脚印塘长近20米,宽近8米,颇似巨人留下的一个深深脚印。传说,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读书时,常到此地游玩。有天,包拯在这里玩得很高兴想到对岸去看看,于是,他猛地向前一跳。因为包拯原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这一跳便在小岛上留下了一个又深又大的右脚脚印,天长日久形成了一个小塘。所以人们称它为“脚印塘”。
继续向前,就可看到高耸的清风阁。
清风阁园区占地33亩,东邻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清风阁景区主要有功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区三个部分。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精神,宣传安徽悠久历史文化而建造的。
包公墓全称包孝肃公墓园,整座墓园面积12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包括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道碑、祁门、望柱、石像生、享堂和包拯墓等。
墓园的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堂、亭、室、阙,均以宋代二品官葬制设计,一砖一石一瓦完全符合宋代建筑质地与规格要求,保持宋代建筑风格。这是享堂主建筑。
穿越享堂,包拯主墓耸立在眼前。主墓的坟冢是用土堆起来的,方形,覆斗式,上面绿草如茵。因春秋时期诸侯都是方形,后来就以方为贵。碑文是:“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墓碑为龟趺螭首,趺上按宋代度制为九尺。墓前设祭桌,置三供。祭桌四面刻有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神,表示方位。(包拯病逝与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开封护丧归葬在今合肥市东郊的大兴集。因城市扩建1973年迁建于此,1988年竣工。)
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苍松翠柏、肃穆幽静。
近旁一块碑刻为“包拯家训”,碑文由著名书法家赵扑初所书。(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碑帖长廊。建筑上置有全国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刘海粟、启功、溥杰等撰书的楹联,增添了墓园的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墓园内还有一个介绍包拯墓发掘过程和资料的展览馆。
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园林风光,更能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感受清正廉洁的文化魅力。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包拯那样成为“清心直道”的践行者,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