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武汉(5)·晴川阁

标签:
武汉汉阳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 |
分类: 神州大地 |

历史上的晴川阁屡遭屡建达六七次之多,最后一次毁于1934年风灾。1984年按照清光绪年间式样开始重建。 1986年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重现于江城的晴川阁,其建筑“飞甍绮疏,层轩曲循,宏敞骞峙”,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在长江流域中绝无仅有,被誉为“天下绝景”。

赑屃碑为明代汉白玉无字碑,碑座赑屃,它外形酷似龟,但不是龟。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传说,赑屃好负重,常背负三山五岳兴风作浪。后大禹将它降服,赑屃为大禹治水的精神感动,并辅佐大禹治理洪水,协助大禹教化于民。治水成功后,表彰赑屃,因其功劳书之不尽,大禹赐它无字碑。
行宫屋面盖小青瓦,檐头屋脊饰装沟头、滳水、脊吻、座兽等。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末木构建筑。

晴川阁分上下两层,高17.5米,充分体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造楼阁”的雄奇风貌。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同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正面牌楼悬“晴川阁”三字匾额,为书法家赵朴初手笔。

诗词碑廊位于晴川阁景区沿江长廊。以碑为纸,以刀为笔,以大禹文化、晴川文化、古碑刻为主体,收集了全国各地大禹遗址遗迹的相关文字记载、晴川阁诗词楹联、大禹文化博物馆珍藏的古碑刻50余通,展示了晴川阁丰厚的文化底蕴。

山高水长碑,“山高水长”为清初名士毛会建所书。他酷爱晴川山水,曾历尽艰辛登南岳衡山摹刻岣嵝碑重刊于晴川阁,并出资在晴川阁周围植树。相传毛会建一日在植树空隙时饮酒后,于朦胧中放眼晴川山水,情不自禁拿起竹叶写下了“山高水长”四字,后被刻成碑并立于晴川阁。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代。左倚大别山(龟山),右控禹功矶,吴魏相争,设关于此。龟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至近代的辛亥革命,历史上铁门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是明代末期,清雍正年间有人在铁门关的土基上修起了一座祭祀三国英雄人物关云长的关帝庙。
晴川阁,这座充满历史情感的建筑,不仅是武汉的一颗明珠,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个雄伟壮丽的观景台,是一段千年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个免费开放的文化遗产。
前一篇:江城武汉(4)·汉口历史风貌区
后一篇:江城武汉(6)·武汉美术馆琴台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