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城武汉(5)·晴川阁

(2023-12-11 10:13:34)
标签:

武汉

汉阳

晴川阁

禹稷行宫

铁门关

分类: 神州大地
江城武汉(5)·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汉阳洗马长街86号),北临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隔江相望,是一座集文物古建与园林风景于一体的名胜古迹。

江城武汉(5)·晴川阁
晴川阁除与禹稷行宫和铁门关一起成为三大主体建筑外,还有楚波亭、朝宗亭、禹碑亭、敦本堂碑、山高水长碑、荆楚雄风碑、临江驳岸、曲径回廊、诗词碑廊等附属建筑组成武汉唯一一座临江而立的古建及仿古建筑群。

江城武汉(5)·晴川阁
晴川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建于1984年,得名于唐朝诗人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句,有“三楚胜境”之美誉,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世称“楚天第一楼”。

江城武汉(5)·晴川阁
荆楚雄风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

江城武汉(5)·晴川阁
历史上的晴川阁屡遭屡建达六七次之多,最后一次毁于1934年风灾。1984年按照清光绪年间式样开始重建。 1986年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重现于江城的晴川阁,其建筑“飞甍绮疏,层轩曲循,宏敞骞峙”,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在长江流域中绝无仅有,被誉为“天下绝景”。

江城武汉(5)·晴川阁
禹碑亭因禹碑而建。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刻石纪念,因此称“禹碑”,共77字,奇特难识。意为大禹治水,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碑亭东面的禹碑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摹刻。

江城武汉(5)·晴川阁
赑屃碑为明代汉白玉无字碑,碑座赑屃,它外形酷似龟,但不是龟。传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传说,赑屃好负重,常背负三山五岳兴风作浪。后大禹将它降服,赑屃为大禹治水的精神感动,并辅佐大禹治理洪水,协助大禹教化于民。治水成功后,表彰赑屃,因其功劳书之不尽,大禹赐它无字碑。

江城武汉(5)·晴川阁
禹稷行宫始建南宋绍兴年间,至今800多年的历史,原名禹王庙,是武汉市历代祭祀大禹的地方。
行宫屋面盖小青瓦,檐头屋脊饰装沟头、滳水、脊吻、座兽等。是武汉地区现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末木构建筑。

江城武汉(5)·晴川阁
大禹铜像,大禹是我国历代一致推崇和颂扬的,一位“平水土、定九州”的治水英雄。

江城武汉(5)·晴川阁
晴川阁分上下两层,高17.5米,充分体现了楚人“依山就势筑台、台上建造楼阁”的雄奇风貌。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同时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正面牌楼悬“晴川阁”三字匾额,为书法家赵朴初手笔。

江城武汉(5)·晴川阁
晴川阁临江而立,是观赏武汉长江大桥和眺望长江的最佳地点。

江城武汉(5)·晴川阁
晴川阁与黄鹤楼夹江相望。

江城武汉(5)·晴川阁
这里是长江和汉江的分界点。

江城武汉(5)·晴川阁
诗词碑廊位于晴川阁景区沿江长廊。以碑为纸,以刀为笔,以大禹文化、晴川文化、古碑刻为主体,收集了全国各地大禹遗址遗迹的相关文字记载、晴川阁诗词楹联、大禹文化博物馆珍藏的古碑刻50余通,展示了晴川阁丰厚的文化底蕴。

江城武汉(5)·晴川阁
楚波亭原名烟波亭,因崔颢诗句“烟波江上使人愁”而得名,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江城武汉(5)·晴川阁
朝宗亭,大禹治水成功于此。《尚书·禹贡》中有大禹治水“使江汉朝宗于海”的记载。

江城武汉(5)·晴川阁
山高水长碑,“山高水长”为清初名士毛会建所书。他酷爱晴川山水,曾历尽艰辛登南岳衡山摹刻岣嵝碑重刊于晴川阁,并出资在晴川阁周围植树。相传毛会建一日在植树空隙时饮酒后,于朦胧中放眼晴川山水,情不自禁拿起竹叶写下了“山高水长”四字,后被刻成碑并立于晴川阁。

江城武汉(5)·晴川阁
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代。左倚大别山(龟山),右控禹功矶,吴魏相争,设关于此。龟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至近代的辛亥革命,历史上铁门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是明代末期,清雍正年间有人在铁门关的土基上修起了一座祭祀三国英雄人物关云长的关帝庙。

江城武汉(5)·晴川阁
到民国初年,由于战乱,铁门关的遗迹——土基墙座,连同庙宇等都一齐成为了废墟。斗转星移,在铁门关被毁一个多世纪之后,90年代初复修了铁门关,一座巍峨雄壮、英姿焕发的铁门关己展现在江城人民面前。

江城武汉(5)·晴川阁
晴川阁事实上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禹王庙)时所增建的建筑,因为晴川阁名气太大,盖过了禹稷行宫和大禹治水。
晴川阁,这座充满历史情感的建筑,不仅是武汉的一颗明珠,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个雄伟壮丽的观景台,是一段千年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个免费开放的文化遗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