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35)·东方乐器博物馆

标签:
上海博物馆荣德生旧居徐汇区青少年中心东方乐器博物馆 |
分类: 走遍上海 |
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是我国艺术院校中第一个乐器博物馆。博物馆的前身为“中国民族乐器陈列室”。在前院长桑桐的支持下,自1985年夏开始筹建,于1987年11月27日上海音乐学院60周年院庆纪念日建成开馆。
东方乐器博物馆前大草坪上的雷锋塑像
东方乐器博物馆展馆共有中国古代乐器、中国现代乐器、少数民族乐器和外国民族乐器四个展区及一个多媒体展示厅。东方乐器博物馆馆藏乐器约700余件(套),跨越8000多年,涵盖全球60多个民族。
中国古代乐器部分有历史最悠久、距今已8000年的贾湖骨笛。汉代出土的青铜錞于和铜鼓、明清时期留传下来的瑟与古琴等,都是馆藏中的珍品。最大型的乐器是仿曾侯乙编钟。最引人注目的是复制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藏品——唐代四弦琵琶和五弦琵琶,它们镶嵌着光彩夺目的螺钿、翡翠和玛瑙,通体透发着珠光宝气,精美绝伦。
曾侯乙编钟:1978年,从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编钟,全套编钟由64件钟和1件镈(为楚王所赠)组成,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分三层悬挂,上层都挂钮钟;中、下层都挂甬钟。每个钟都能发双音,即敲击其“正鼓部”或“侧鼓部”能发出互为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个不同音高。各钟体上的乐律铭文总共有2,800多字,它向世人展示了前所未知的乐律体系,是珍贵的资料。

錞于:击奏体鸣乐器。用青铜制,高30~80厘米。錞于顶上是一个盖盘,中央铸有立体的虎、马、蜼(似猿的动物)、凤凰等为钮,可系绳悬于架上敲击,盖盘面多铸有龟、鱼等纹饰,有的錞下部周围铸有龙纹、山纹等纹饰。

铜鼓:击奏体鸣乐器。用青铜浇铸,一般认为由炊具铜釜演变而来。云南省祥云大波那古墓出土的铜鼓晚于前者,是公元前三至四世纪的制品。现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的铜鼓大小、款式、纹饰各异,其中广西出土及民间保存的数量最多。铜鼓是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者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除了在祭祀、宴享、传信、战阵、婚丧及伴奏歌舞中使用外,也用作赏赐或进贡的物品。

古琴(鹤鸣):拨奏弦鸣乐器。“八音”分类中“丝”的代表乐器。张七根弦。琴的部件都有专门名称,名家藏琴,其背面多刻有名号和题词。琴的音色古朴典雅,富有韵味。它的低音区音色深沉、苍劲,中音区音色淳厚、纯净,高音区则清细、明亮,泛音则有晶莹剔透之感。琴的演奏手法繁复,常用来独奏或与洞箫合奏。

中国现代乐器部分展出的是我国当代正在使用的民族管弦乐器:从数十件吹、拉、弹、打乐器中,展现了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改革成果和发展轨迹。
笛:边棱音气鸣乐器。我国最有代表性的管乐器之一。古代也作“篴”。湖南省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有两支横吹竹笛,同墓的竹简上有“篴”字。汉代所称“笛”或“长笛”是指竖吹笛,即近现代洞箫的前身。历史上笛的种类繁多。古代艺人除了用竹制笛外,还尝试用骨、玉、玳瑁、瓷、铁、铜等制笛。唐宋以来,衍生出的笛更是丰姿多彩,形态各异,如,义嘴笛、叉手笛、两头笛、七星管、骆驼笛、龙笛、平笛等。史料记载过许多笛的珍品,如,鹤骨笛、猿臂笛、铜笛、玄铁笛、紫玉笛、缥玉笛、玳瑁笛等。
现代笛的概念演化为横笛,有梆笛和曲笛两种。梆笛较短略细,音色清脆、明亮,因常用于北方梆子戏伴奏而得名,也用于北方其它戏曲、歌舞的伴奏。曲笛略粗而长,音色纯厚、圆润,因用于昆曲伴奏而得名,是江南丝竹的主奏乐器。

笙:自由簧气鸣乐器。相传为“随”所造,史籍有许多别名,如凤笙、凤翼笙、参差竹、鸾笙、云和笙、白玉笙、碧瑶笙、采庸等。笙簧为发音源,笙管是共鸣管。目前所知笙的最早实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笙,距今已2400多年。
胡琴:宋代以前,“胡琴”泛指从波斯或西域传入中原的弦乐器。后逐渐形成狭义的“胡琴”,即用棒或马尾弓擦奏的弦乐器——“奚琴”,约宋代演称“嵇琴”,只用马尾弓拉奏。随着宋、元的杂剧、散曲和南戏的盛行,嵇琴渐渐成为戏曲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后衍化出很多形制:如琴面为木板振动的板胡、皮膜振动的二胡;马尾弓分为夹在两弦之间拉奏和在弦外拉奏等两种。

扬琴:又名“洋琴”、“打琴”。起源于亚述和波斯古国,十一世纪传入欧洲,现今东欧许多国家流传这种乐器。明未清初从波斯、阿拉伯传入我国。最初流行于东南沿海,后逐渐传入内地。近年来,有人考证,新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乐队所用“桑图尔”就是扬琴,是阿拉伯人的乐器,它很可能由新疆传入内地。

外国民族乐器展区展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民族民间乐器,如印度的维纳、西塔尔、塔布拉鼓;日本的尺八、筑前琵琶、萨摩琵琶、口弦;朝鲜和韩国的伽耶琴、奚琴、牙筝、玄琴;泰国的围锣、木琴、鳄鱼琴;印尼的恩格隆、俄罗斯的巴拉莱卡、澳大利亚的迪杰里杜等。2004年6月,东方乐器博物馆从印度尼西亚购置了价值60万元的甘美兰乐器,这是我国引进的第一套完整的大型甘美兰乐器。
普化尺八:边棱音气鸣乐器。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之一。尺八原是我国唐代形如洞箫的竖吹笛,由宫廷乐工吕才创制十二支一套的竖笛,被宫廷推荐用作律器,因其中的标准笛为一尺八寸,故称“尺八”。
普化是唐宣宗时(公元847-859年)的高僧,他资性异人,出言佯狂,行为简放,遇人便摇铎(铃)高唱:“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面八方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他常常居无定所,时而歌舞,时而悲号。无欲恬淡,云游四方。普化的风范后来引起了一个叫张伯的居士的倾慕,自己力荐为普化弟子。因铜铎难得,就用尺八代替,称之为“虚铎”,用吹尺八来诵经。张伯的尺八曲“虚铎”传了十六代。到了张参这一代,日本僧人心地觉心于廉仓时代建长元年(1249年)来华,入杭州护国仁王禅寺修禅,因赞赏张参所吹尺八曲的清妙,宋代宝祐元年(1253年)由在日本的源心和尚介绍,于9月28日,向张参求学尺八。宝祐二年(1254年)心地觉心回日本,并将尺八的演奏技艺传授给了日本人寄竹和随他去日本的张参的徒弟,四名居士(国作-理正-法普-宗怒),传承至今。
伽倻琴:拨奏弦鸣乐器。历史远久,因流行于朝鲜半岛古代新罗南方的伽倻国故名。史籍也称“新罗琴”。日本奈良正仓所院藏两架“新罗琴”是公元八世纪的制品。一般认为伽倻琴由中国筝演变而来。宋代曾译作“嘉配琴”,1081年,高丽国使节曾带这种乐器向宋朝廷进献。现在是朝鲜和韩国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十九世纪末成为我国朝鲜族的民间乐器。伽倻琴的结构和发音原理与筝相同,张有十二根弦,音域为:g1~d2。左手的演奏手法与筝的吟-滑音相近,右手弹奏时不用指甲,用指尖肉拨奏(左手弹奏亦然),音色柔和-苍实。
大笒:吹奏气鸣乐器。韩国长横竹笛。我国宋代曾译作“大吟”。庞元英《文昌杂录》:“元丰四年,高丽国迁使崔思齐,副李子威朝贡并献乐器”,“思齐言:今高丽乐是新罗乐,乐器有嘉配琴,谓笛为大吟。”约形成发展于三国时期(公元前57年-公元668年。大笒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和六个指孔,尾端有一至五个装饰孔。大笒既用于宫廷音乐,也用于乡乐。

玄琴:拨奏弦鸣乐器。朝鲜和韩国“玄鹤琴”的简称。起源于我国古代卧箜篌,公元三到五世纪的高句丽古墓群壁画上就有演奏玄琴的形象。

弹布拉:拨奏琉特类弦鸣乐器。在印度传统音乐中,弹布拉担任主音与五度音的固定节奏音型,仅弹奏空弦音。
木丹加鼓 :击奏膜鸣乐器。南印度双面桶鼓,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击奏乐器,约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鼓身长50~70厘米不等,有16个木契用以调节音高,调节音域达两个半音;其固定音高因鼓而异。鼓面直径18~21厘米,蒙以猴皮或小牛皮,鼓的一头中心以特制的米糊调和,以产生特定的音色。演奏者席地而坐,将鼓端置于膝间,用手指击奏,音色与节奏复杂多变。

少数民族乐器展区可以看到祖国各少数民族五彩缤纷的管乐器和弦乐器。如彝族的口弦、八角琴、小闷笛;傣族的铓锣、象脚鼓;景颇族的盏西、勒绒;壮族的马骨胡、啵咧;苗族的芦笙;京族的独弦琴;哈尼族的巴乌等。还有来自新疆哈萨克族的东不拉;维吾尔族的都它儿、艾捷克;藏族喇嘛寺的洞钦、民间的扎木聂;蒙古族的马头琴;朝鲜族的杖鼓;满族的八角鼓等。
芦笙:自由簧气鸣乐器。芦笙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苗族-瑶族-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中,各地形制大同小异,音色悦耳动听。用蜂蜡封于竹管端,并插于长条形木斗。发音原理同笙,但管底不封闭,音色别具一格。史籍也称“卢沙”。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所记述的“卢沙,傜人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在节日喜庆时边吹边舞,特大的盛会,演奏者可达一-二百人,场面欢腾-热烈-壮观。明代杨慎的《南诏野史》中对芦笙有这样的生动描绘:“每岁盂春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唱和,并肩舞蹈,终日不倦。”
东方乐器博物馆既是高等音乐教育的第一课堂,也是民族音乐艺术普及的首选场所,不愧为上海音乐文化旅游的第一张名片。
前一篇:上海古镇(6)·罗店古镇
后一篇:上海园林(21)·思贤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