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镇(6)·罗店古镇

标签:
上海文化旅游古镇罗店古镇 |
分类: 走遍上海 |
罗店古镇位于上海市宝山区西北部,南与顾村镇为邻,东与宝钢、月浦相依,西与嘉定区相连,北与宝山工业园区、罗泾镇相接,镇域面积44.19平方公里。水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
罗店古镇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万历年间,罗店已是一个物产丰富、商贸辐辏的商业大镇;到了清康熙年间,棉花、棉布交易兴隆,故有金罗店之称。
沿着塘西街前往罗店古镇,塘西街是罗店镇最热闹的一条街。
屹立在罗店新桥街南端的双柱单门三盖石牌坊,正面坊额是“罗店古镇”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背面坊额则是“秀毓嘉祥”四个金字。
罗店古镇景区主要集中在市河大通桥和新桥之间,河北是亭前街中段,河南为市河街,两街夹一河形成了古镇“丰”字的三横,贯穿新桥南北的新桥街就是“丰”字的一竖。
亭前街是罗店古镇最长的古老街道,东起罗溪路,西至界泾河。在塘西街以西至新桥的亭前街已经修建成明清时期样式的仿古街,和市河对岸傍河的市河街成为古镇的旅游景区之一。
亭前街上的敦友堂,敦友堂始建于清代,为清代孝子朱渐义(1652—1738年)的后代所建。现仅存厅堂一间和门楼两座,门楼字碑处题有行书阴文“承家堂构”,左下角题刻行书阴文“施麟瑞书”及两枚篆体方印,局部字迹因年久已模糊。该宅院的朱家后裔早已不在此居住了,建筑已破残不堪,但仅剩建筑仍具有较高的人文艺术价值,故2017年公布为“宝山区文物保护点”。
傍河的市河街
石拱桥是江南水乡的一张名片,是水乡所特有的古迹。
罗店古镇有三座古代石拱桥——大通桥,丰德桥,来龙桥。除大通桥尚横跨在市河上外,丰德桥下的河道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淤塞后改为道路,古桥成了摆设的旱桥;来龙桥也从原址迁移至古镇罗溪公园内,作为文物保护建筑成了公园的标志。
横跨市河上仅存的大通桥位于镇上亭前街与南弄街的衔接处,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清雍正八年(1731年重建),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长十八米,宽四点五米,孔径八米,拱顶标高八米,栏杆用条石砌成,桥顶四侧有四根石柱,桥的两堍原为石阶,在民国二十年改为弹石坡形路面,以便通行。桥孔上的栏杆外侧有大通桥的桥名,在桥的西侧有副对联。上联是"前程路途通万里",下联是"津梁岁月亘千秋",折射出建桥人期盼故乡大吉大利、前景美好的心愿。
陈伯吹中学的前身是宝山区光明中学,原是一所有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纯农村初级中学,2008年暑期正式更名为陈伯吹中学。

陈伯吹中学校园内的陈伯吹先生塑像
陈伯吹(1906—1997年),原名陈汝埙,曾用笔名夏雷,上海宝山罗店人。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出版家、教育家。他把毕生精力献身于儿童文学事业,是中国儿童文学一代宗师,对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海内外享有极好的声誉。

罗升路口古镇入口处的三门四柱冲天式石牌坊。
牌坊正面坊额上镌刻着“渐入佳境”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中间两侧坊柱上刻着一幅楹联云:“物华天宝,练祁瑞水,名刹闻钟声;人杰地灵,罗升祥地,古镇荟人文”;两边坊柱上有一副联曰:“看今朝,这边是石牌坊畔新天地;记当年,此地乃瓦砾堆中旧战场”。
牌坊背面坊额上刻的是“群贤毕至”四个金色大字;中间两侧坊柱上镌刻的一幅金色楹联是:“巨商麇集,宅第连云,宝邑疁城推首镇;扬子屏障,练川守护,钟灵毓秀已千年”;两旁坊柱上的副联为:“练祁河水流雅韻;罗豀文化潤古镇”。
前一篇:上海老校园(9)·上海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