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王为镇钱塘江潮水而建的六和塔

标签:
杭州六和塔钱塘江钱塘江大桥园林 |
分类: 神州大地 |
六和塔文化公园不大,从一块写有“六和听涛”
牌匾的靠山亭开始登山,沿着宽4米有余的登山台阶拾级而上,拐个弯便可看见那镇守钱塘江潮的六和塔了。

在杭州西湖南面,钱塘江北岸的月轮山麓,巍然屹立着一座砖木结构、多层重檐的古塔,这就是六和塔。它古朴庄重、巍峨壮丽,成为杭州旅游景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六和塔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塔。

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如今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六和塔塔高59.89米,为楼阁式塔,外看13层, 塔内只有7层,形成“七明六暗”的独特构造。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塔身自下而上塔檐逐级缩小,塔檐翘角上挂了104只铁铃。檐上明亮,檐下阴暗,明暗相间,从远处观看,显得十分和谐。塔前牌坊上题的”净宇江天“四字,为乾隆帝南巡至杭州时题写(原件已毁,现为刘海粟所题)。
六和塔在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壶门通外廊,各层均可依栏远眺,那壮观的大桥,飞驶的风帆, 苍郁的群山,
赏心悦目。


被绿色植被深深包围的六和碑亭里矗立着“乾隆御碑“。碑亭中的御碑是乾隆作“登六和塔开化寺记碑”记录了六和塔的兴衰变迁史及乾隆游历钱塘美景时的感慨之情。该碑是杭州保存最为完整的乾隆御笔碑刻之一,碑高4.35米,宽1.5米。
“六和典故”和碑亭紧邻,在这里介绍了三个与六和塔有关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就是“钱王射潮”: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修海塘,边修边塌,认为是潮神在作怪,钱王就在潮神八月十八生日这一天,组织一万名弓箭手等潮水来时万箭齐发,射死了潮神,修好了海塘。所以把塘叫“钱塘”,江也叫“钱塘江”了。

“鲁智深圆寂”:鲁智深随宋江进军杭州,驻扎在六和塔,一天夜里,突然听到战鼓敲响,鲁智深摸了禅杖冲出禅房,寺里的和尚告诉他这不是战鼓,而是钱塘潮信响,鲁智深一听,恍然大悟,记起师傅智真长老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于是他香汤沐浴,坐在法堂的禅椅上,等宋江到来他已不动了,他的骨殖就葬在六和寺的塔院。
“六和钟声”位于六和塔东北侧,六和塔自古就有用黄钟大吕驱逐潮神,以期江涛平静,国泰民安之说。1996年六和钟声重启,现已成为市民在除夕夜来六和塔敲钟祈福的一项活动。六和铜钟仿明款铸造,高2.25米,重2.3吨。铜钟铭文由浙江博物馆名誉馆长毛昭晰撰文并书写。
六和碑亭西侧,是新建的智昙大师雕像。
智昙,南宋高僧,开化寺主持,师奉法相宗。北宋宣和三年(1121),六和塔毁于方腊兵火。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高宗纳言召集有识之士重修六和塔以治水患。智昙自荐,并因“学德兼备”得以担当曾经六和塔之大任。此后智昙“以身任其劳,不以丝毫出于官”,靠化缘筹资,耗时十余年,历尽艰辛,终于隆兴元年(1163)建成六和塔。
六和塔西侧是开化寺遗址。始建于公元971年,当时的吴越国王钱弘俶听从两位高僧延寿、赞宁的建议,在月轮山上建造了六和塔以压江潮,并在塔侧修建了塔院取名寿宁院。北宋宣和年间,寿宁院被烧毁,直到南宋时才在原先的基础上重建了一座规模更大的寺院开化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渐渐倒塌荒废。
如今的开化寺,好像是近两年复建的。虽然还叫“寺”,虽然还有一点点“寺”的影子,但已与寺院无关,成了六和塔的附属品。朝南的正殿被辟作介绍六和塔的展厅。
古塔无语,物是人非。只有青山依旧,江水长流。
前一篇:上海名人故居(13)·孙科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