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那边有匹马》:五次提到死,次次为新生

(2016-05-26 09:33:03)
标签:

杂谈

​《山那边有匹马》:五次提到死,次次为新生 

这是近期难得让人感动流泪的电影,两个片段让我情不自禁落泪,一次是水族少年潘樊在课堂上读作文“我的妈妈”,一次是艾美在涓涓细流前洒下男友的骨灰。两个不同寻常的片段,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感性的人看到后更容易动情,让理性的人也能在这样的触动下引发更为沉重的反思。影片中五次提到了死亡,但每一次都是为了新生。

第一次的死亡是潘攀爷爷讲述的,潘攀母亲难产,父亲在送母亲去往医院的路上,发生了车祸,于是,死了。后来,看了电影才明白,潘攀的父亲是三届当地特别有名的赛马会的冠军。提到赛马,可能更多的人会想到内蒙古,但是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也很常见,水族赛马很少配鞍,在山坡上进行,项目以速度赛为主。在电影里,可以感受到最传统的水族端节赛马活动的热闹场景,当然也能看到那些优秀的水族青年是如何不配鞍也能飙马的。这是英雄者的游戏,潘攀的父亲赢得了三届荣誉,却难逃车祸的命运,这是传统与现代的第一次触碰。

第二次的死亡同样也源自潘攀爷爷的口,那是因为潘攀的母亲在医院产下潘攀后就死了。生育了,并没有养育,这是子的痛,更是母亲的疼。传统当然不能丢,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那些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的,是想要发扬光大,而非死死守候。潘攀雨中跑到学校老师的宿舍前并未进入,但是,插曲恰到好处的出现,让人听到了大山里的歌声。而电影里的几处插曲,均有着非常独特的民族特色,有当地富有传统特色的“sing without music accompanyment”,有孩子们的合声,感染力极强。

潘攀母亲的死也引发了第三次的死亡,那就是另一个主角“红鬃马”妈妈的死。如同水族特有的文字,马匹的身上也记载着水族人民的生活。他们热爱赛马,与蒙古族一道被称为“马匹上的民族”。每年的“端节”,数以万计的村民聚集在“端坡”上,观看新年的赛马盛况。电影里的潘攀是水族的新生代,他也代表着这样一个热爱马的民族,正因为他和红鬃马有着同样的遭遇,正因为红鬃马陪伴他成长,所以他视红鬃马为自己的妈妈,这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诠释出水族对于马的热爱。即使到了今天,水族人依然几乎每家都养马,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电影对于马的热爱,以及对于水族传统深深的眷恋。

​《山那边有匹马》:五次提到死,次次为新生 

第四次的死是当地暴发户“矿老板”他爹的死,这个死又带出来水族另一个传统的习俗,祭祀。水族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使他们格外注重丧葬仪礼,并在丧葬过程中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原始信仰习俗,其中一项“砍利”,其实就是在当天屠杀牛、马、猪来祭奠,祭马则多以斧背或铁锤敲击其脑门,令其昏倒于地后用杀刀捅死。可能对于很多爱马人士来说,这项传统是陋习,不合当下的时宜,所以电影用“矿老板”这样一个暴发户来挑战传统,无疑是想用这样的一种形式,为马来争取属于它们的生存权力。

志愿者艾美从深圳来到山区小学,一是支教,另一个目的则是把自己的男友骨灰带回这里,这是他的家,他也是水族的孩子。而男友是为了救人而死,这样的死让人看到了更多水族青年们的单纯而美好。走出大山的孩子,并没有脱离大山带给他们的淳朴,而是把这种淳朴带给了世界,让世界看到属于这只有一小部分人的民族信仰。

​《山那边有匹马》:五次提到死,次次为新生 
活着的人应该更好好的活动,是为了让死去的人更好的安息,这也许正是电影所要带给更多人的心声吧。娓娓道来,点到为止,电影通过这样一个非常简单明了的故事,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大空间,可以让人在这繁华都市中,烦躁不安时,体会到那种掏空心灵,释放自己的美好。而电影通过对于人性的关怀,还原了水族的民族风貌,同样也对于在经济大潮中疯狂开垦挖掘下的根源有更多的担忧,值得回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