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是由导演肖风执筒的“抗战三部曲”之第三部,金鸡奖最佳编剧奖获得者程晓玲为该片编剧。整部影片以平民的亲自经历为线索,讲述了绍兴城的抗战故事,而主人公林耕也因为娶了日本妻子而遭遇到的一切。亲情、友情、爱情在残酷战争的影响中,显得平凡而高大。
虽然片名《兰亭》,但影片里并没有出现。以《兰亭》为序,但事实上,影片里从头到尾也未能出现,这当然有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也许最想追求的,并非就能实现,给人的启示也颇大。
主人公林耕的妻子,其实是一直都想去兰亭的,因为她热爱中国的文学,正是因为这种热爱,让她在最危难的时候,选择了和追随林耕。因为她相当林耕可以照顾她,并且能带她去兰亭。林耕在影片里也描述了这样一番场景,希望能够有朝一日,带着她,想看多久看多久,正是因为这种畅想,才显得结局那么悲情。在演员的选择上,导演延用了自己一贯的手法,不用科班出身的,只用当地的非专业演员,所以当看到演员们特朴实的表演时,你会觉得很真实,真实的让人觉得身临其境。所以在诠释这样的场景里,你不会觉得生硬,反倒是久久无法释怀。
林耕的妻子最终还是死在了自己父亲的手中,这个结局是很多人并没有想像到的,然而,正是这样的结局,才显得战争如此的残酷。从一开始希望自己的女儿嫁给林耕,那是因为她是当地的一个小有地位的社会头目,可以照顾到自己的生意。但战争开始,才发现,这种所谓的照顾显得平淡无力,而是只能用杀戮才解决一切,这个时候,兰亭才是心灵的寄托,才是希望的所在。这个时候,兰亭也许就是一种幻想,一种希望表达出来的期盼。所以,当林耘和日本妻子秀代的人头被日本兵割了下来挂在墙头,但是被他救下来的抗战人士们却从泥沼中“雕塑般地站立起来”。这种深刻的意境就意味着希望和坚强还在。
主人公林耕大多数时候是讲的绍兴方言,还有两个演员讲的是杭州话,用这种传统地方方言,一来可以突显地域化,二来也可以更接地气。因为在那个年代的当地,就是这样一番景象。所以,当听到他们用方言讲台词的时候,你会想到,兰亭就在身边,就在自己的心里。
而影片并没有讲述的那么传奇,而是真正的还原历史,其中有一个绞刑的场景,是用了“直播”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让人看得无比心痛。也许有些人沉默,但这个绞刑,却远远的刺痛了林耕的心,正是他的亲眼所见,才真正理解了弟弟为什么如此的疾恶如仇,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不理解他娶了日本老婆。而最终的牺牲,也是如此。至于他之前和老婆讲的,想要带她去兰亭,那也只能是在梦中了。
电影《兰亭》没有一个兰亭的镜头,这并非导演的刻意为之,而事实上,影片的后期制作中,也花了不少心思,也花了不少人民币来还原了一个当时的兰亭,最终还是弃用。正是因为导演这样的放弃,选择了真实,才让影片那么赤裸裸的还原了残酷的战争场景,唤醒我们这代年青人对于那段历史最为真实的感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