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谁”是《微博有鬼》系列三部曲微电影的最后一部,给人的总体感受就是“黑色幽默”,笑侃微博里的风云人物,点评微博里的动态事件,用最具杀伤力的镜头挑战我们的神经底线,又用最富有喜感的表演诠释出天上人间的网络特质。当然,“@谁谁”或明指,或暗喻的也影射出微博里的那些鬼,那些事儿。
“@谁谁”之所以能够引发共鸣,个人觉得,很大程度上,“@谁谁”讲的是很实实在在的事情,是每天我们都在微博上看到的事情,显然,幽默并不能够代替伤痛,而最深刻的启迪无非就是告诉那些还在沉迷于微博的同志们要节制,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创造自己的神话,同样,这种神话也会毁掉一个人的前程。事实上,剧中的田格本更大程度上是在挖苦那些不敢“V”身份但又坚持着自己风格,独树一帜,但又让人觉得似曾相识的话语权和对社会的态度。像现实微博中的“作业本”,一度被认为是王朔的化身,而“染香”,更是被渲染成了韩寒的代言人,事实上,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玩微博,只是,借用了一些名人的说话方式,语言风格,成功的用微博的方式营销了自己,成为了风口浪尖上颇有胜利感的标志人物。
我挺欣赏最后“王硕”接受采访时的态度,满嘴操和张口丫,都是在用嘲讽的方式去调侃微博现状,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微博是用来玩的,谁也别太当真了。这种产品在国内出现都快三周年了,现实还是一个测试版,基本上就可以清楚这是为什么了。而在最后接受采访的时候,镜头给的着实让人震撼十足,像一剂又一剂的猛药,着实让人清醒了很多,又像是田格本得与失之后所给出来的总结。
该片有个镜头也让人记忆深刻,当田格本去拿钱的时候,发现丢失了自己的密码,当他正要争辨时,前台小姑娘拿出来工牌告诉他,名字,谁都有。而镜头特写一下,发现此妞叫“姚晨”。看上去很幽默,但也解读了这么一个现象,其实网络有自己的特性,而风格迥异的网名其实就是不同的标签,而这种标签需要用网络的手段去塑造,才会达到该标签想要的结果,这也是同名同姓为何不同样红的原因之一吧。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加“V”认证才那么的有道理,的确,若不能确定身份,发言之后势必会引发不少的争议,现在好了,有了“V”认证,想要讲什么就需要有个态度。而近段时间,有不同媒体的同事干脆直接去掉了“V”,我想,他们是想活的更轻松一些,把微博变成自己的私人工具,发言仅代表个人,而非工作单位。也许这也是一个微博发展必不可少的里程碑吧。
海涛的演出和该剧一脉相承,他本身就带有超浓的幽默细胞,更何况,他是“快乐家族”的一份子。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驿草根青年的梦想之路,又通过曲折的成名经历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成功都会给人带来快乐,理想与现实,付出与回报,也许什么都不能成功定义自己的路,只有快乐才最重要。微博是微博,现实是现实,人不能总是活在网络里,更重要的是,要能体会到现实的快乐。爱谁谁,谁爱玩谁就玩去。。

抚摸三下严正声明:原创稿件,新浪独家,未经本人许可允许,任何赢利性纸媒体、网站不得转载。策划约稿、宣传推广、专栏合作、情感倾诉请联系:
QQ:467068131(注明博客) MSN:lyj_12399@hotmail.com
E-mail:lyj_12399@sina.com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23130301017xjq.html)
- 被央视春晚害惨了的16位明星(组图)_抚摸三下_新浪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