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堆囧书

(2009-07-15 07:50:12)
标签:

杂谈

  排名第一:《隐之书》

  这本书刚出来的时候便在书店遇见了,随手翻了翻,觉得不对胃口,当时没买。

  之后数次去书城,每家书店的老板都大力推荐,每次都翻了又翻,仍旧是提不起买的兴趣。但推荐的人多了,便产生了一丝好奇,到网上查找相关的评论,这一看不得了,好评如潮那是轻的,全部都是五星评论,没一个差评。说得那是经典,那是空前绝后,那是惊才绝艳。我不禁自我反省:是不是心境浮躁,失去了阅读经典的能力?

  再次去书城,在老板的怂恿下,脑海里掠过那一条条钻石般辉煌的评论,一咬牙买了回来。

  买回来之后,耐着性子看了几十页,再也看不下去了。

  字里行间弥漫着陈腐气息,像是在尸体上绣花,作者沉溺于一种已经消逝的叙述方式,在细节的海洋中将我提前淹死。

  从此束之高阁,中间数次拿出来看,翻了十几页,仍旧是难以下咽。一年后,想起它来,又翻出来看。

  这次下定决心,不把它当小说,纯粹当文字,就看它的描写,就看它的细节。

  如此看了大半本。

  死者和生者两重线索交织,活着的人依靠吮吸尸体的积液而生存,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有兴趣阅读那些繁复冗长的死者信件,也不知道那些翻译过来的诗作中有什么吸引力。一次次怀疑自己的审美能力,一次次看网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好评,一次次硬着头皮克服自己从书边跑开的冲动,读,往死里读!

  我没看完。

  花了十多天,看了大半本。从来没有看哪本书看得这么慢,简直上一个字一个字往脑子里塞。

  也许不能怪作者,她讲述的本来就是一种冗长乏味沉闷的生活,以及一群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人,但我想她应该可以把它写得更富有吸引力。我发誓我真是削尖了脑袋想从重重叠叠的词句中找出吸引我的地方——我不是没找到,那些活着的人们的生活仍旧吸引了我,这种落满灰尘的苦闷生活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但我实在无法忍受大段大段的书信,大段大段毫无必要的描写。作者对一切细节都非常尊敬,不分宾主,一概都坐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主次不分的结果便是文章像一块砖头,四四方方毫无特色毫无活力。

  一本书里,让人感兴趣的部分只有一半,而且这一半还被撕碎了糅杂在令人不感兴趣的另一半里。我已经没有兴趣从垃圾中翻检残肢碎片,白白了您哪!

排名第二:《狂骨之梦》

  其实京极夏彦的特点在《姑茨鸟之夏》和《魍魉之匣》中便体现出来了,但那两本书中理论的比例仍旧有所控制,且故事本身还有本格的特点,跳过大段的理论,单看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尤其是《魍魉之匣》,虽然理论部分照样是东拉西扯,但故事部分确实很出色。

  然而,《狂骨之梦》就像是个噩梦!

  乱七八糟,看得人头脑发胀,仍旧是无边无际的理论,他的书就是要让人先学习他的理论,然后从理论中抽取出适合这本书的要点,经过变形再去对应书中的故事。OMG,那些理论没有丝毫独创性,完全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到处搜罗了相关的知识罗列出来,再把故事往理论堆里一扔,沾上哪条算哪条——反正都是作者说了算。

  曾经有个朋友说,很喜欢看知识悬疑,喜欢从书中学到知识。我也喜欢看知识悬疑,但那得是作者自己将知识消化吸收和故事完美结合起来,不是让作者将知识摆在那里,悬疑摆在那里,两者之间毫无有机结合,看起来就是两个完全不搭界的东西,只是通过一个名词最终相通,这太缺乏逻辑性了——我是说缺乏叙述的逻辑性。这算是国内外知识悬疑的一个通病,一到需要用理论来解释的时候,就开始大段大段地掉书袋,没有转化为符合故事场景、符合人物性格、能让读者听懂的语言。结合得好的一个例子是《鬼吹灯》,那就非常巧妙,不管理论的真假,反正让人看起来感觉还是在看故事。实际上京极夏彦在推理界是被称为“妖怪推理”的,但从他大量堆积知识点来看,归于知识悬疑也没错,我看他的书,就像是经过一个小贩的地摊,一边摆着知识的杂碎,一边摆着故事,我想只买故事,小贩说:“不买理论看不懂啊!”我知道理论只是调味菜,想买少一点,他一口气给我买了一大包,最后锅里就是一锅配菜和主菜的混合物,我不知道我究竟在吃什么……要看理论我直接去看论文啊,何必跑您这来看这些零碎!

  但我想,他接下来的书我还会买,为什么?因为他的故事还是很好看的,我能不能单独买故事啊?矛盾,矛盾!

排名第三:《脑髓地狱》

  看这本书的感觉,就用书名来解释最好。

  说实话我很喜欢看这本书,它超过了《隐之书》和《狂骨之梦》,其理论部分占据了书的三分之二。但和那两本书不同的是,它的理论完全是作者的独创,这就非常吸引人。

  让我不爽的是故事,故事到最后也不知道是什么结局。

  其实,这本书干脆不要故事更好……

  因为有了故事,它就成了地狱……谁最终看懂了这个故事,麻烦告诉我一声:真相究竟是什么?

  当然,没有真相的故事也可以存在,但不能是这种写法。不能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最后什么也不给,太不厚道了,太折磨人了!

  建议下次出版的时候把故事完全删除,单独作为心理学论文出版。它的理论是非常坚实而独到的,绝对有吸引力。

排名第四:《未央歌》

  阁楼让我买这本书的。

  阁楼说这本书的风格和我的风格相似……

  如果我的书风格和它相似,我决定改变风格……

  反正我没看完……

  为什么没看完?因为像看歌剧,光华璀璨,鹿桥对那段生活有太多留恋,因为留恋所以过于美化,因为过于美化所以不真实。

  这本书的粉丝太多,我又没看完,就不多说了……

  我多次尝试去看完它的……拿起又放下了……

  阁楼说我心不静,我夜深人静的时候去看,洗完冷水澡去看,各种状态去看,还是看不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杂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