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谁来给灵魂画像
——《心理罪》读后感
作者:大袖遮天
《心理罪》是一本什么书?翻开它的第一页,接触到第一行文字,你的目光就会被吸引乃至融化——这是一种自然、深情的语言,仿佛不是在陈述外在的故事,而是一颗心灵面对孤独舞台的独白。黑色的基调,忧伤的旋律,在语言组成的音符中,阅读者不知不觉被书中的氛围完全浸润了。
这段旋律由两条线索主宰。
一边是黑色、坚硬、冷酷的谋杀,一桩桩匪夷所思的案件层出不穷,此时,文字的冷峻、客观和专业,能让读者完全意识到作者的身份——作者雷米,本身就是一名警官。无论是案件的描述,还是推理分析的过程,作者精准的语言如同解剖刀一般游走于现场,一切都被这种富有专业美的语言整理得清晰明白,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你知道罪犯的心理是如何一层层显露,但你始终不知道最后的真相。在故事设置中,雷米完全是从上而下的俯视角度,落笔时没有丝毫的犹豫,珠串般的案件以最凝练的姿态出现,雷米讲述的每一桩案件都惊心动魄,写来却不露声色,大量的犯罪心理学专业知识、案例以及术语被频繁使用,但作为外行的读者,读来却毫无障碍。你感觉不到雷米对读者的迁就,他在陈述中始终带着职业的骄傲,但这种沟通的便利却是事实——专业的知识没有排斥非专业的读者,雷米天然的讲述能力,让这一极其专门的行业,变得如此富有魅力。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年龄适合的读者,在读过本书之后,会选择犯罪心理学作为他们经后的职业。
无论叙事手段如何高明、专业知识如何丰富,如果一部小说仅仅是讲述故事,没有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这就不是一部能够让人长久留在记忆里的小说。在《心理罪》中,雷米创造了一个血肉丰盈的人物——方木。如果说叙事的线索构成这篇小说硬朗的结构,那么关于方木这个人的一切,则形成了小说的骨血和灵魂。这第二条线索柔软、绵长、缕缕不绝地穿行于全文中,它控制着读者的情绪,使得文章的节奏如同波浪起伏,在案件的惊涛骇浪里,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就是飘行于浪尖上的一叶轻舟,宏大的叙述海洋中,最令人牵挂的始终是这漂浮的一抹。
“漂浮”这个词多次出现在的我的脑海里,方木这个人,似乎始终在漂浮着,从来不曾安定。他曾经是个和一般青年一样单纯、明朗的学生,大学时代,同寝室的好友在一系列案件中分别成为凶手和被害者,幸存者方木从此跌入了内心的深渊。在他的心中,似乎一直存在正邪之间的挣扎——好友和恋人的惨死,让他对于正义有着强烈的渴望,而曾经是密友的凶手临死前那句话,又仿佛咒语一般缠绕着他——“其实,你和我是一样的。”方木无法把握自己的内心,他常常在彷徨:自己对于犯罪心理学的爱好,究竟是出于正义的需要,还是因为自己本质上的黑暗?世界似乎从来不曾怜悯方木,他所爱的人、所亲近的朋友,一个接一个离去,每个夜晚都有恶梦伴随,只有在枕头上塞一把军刀,他才能勉强入睡,但,那刀究竟是为了抵御外在的伤害,还是内心的侵蚀,谁又能说得清呢?方木的心灵如同油画展开,展现出复杂而多变的层次,黑暗时刻在进攻,他似乎无比脆弱,极度容易受伤害,却又偏偏坚定地守护着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他似乎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一直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但当人们离去时,感受到最深痛楚的也是他——强大而弱小,冷静而多情,对于前途和自身始终存在一份不确定,与生俱来的悲剧色彩,以及宿命般的与凶杀结缘——如此种种构成了方木这一人物,这是一个弱点与优点都很突出的角色,他完全不同于以往推理探案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就我而言,除了福尔摩斯之外,这一类型的小说中,还没有哪个人物能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他在推理和心理学方面近乎直觉的天赋,更多的是他的性格和命运,可以说,阅读《心理罪》,最令人揪心的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方木究竟会走向何方。
忧伤深沉的人物线索和清晰冷静的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心理罪》优雅舒缓地前进,作者仿佛在黄昏的窗前,一个人徐徐抽着香烟,陷入沉思,慢慢地对着岁月深处的某个人讲述这段故事,虚构的故事在这样的讲述中,仿佛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讲述者是谁?是雷米还是方木?倾听者又是谁呢?作者自己?方木?正在阅读的我们?还是那些在黑暗和光明交织地带骚动的灵魂?无从知晓,人性脆弱而生动,谁能看清楚自己灵魂深处的秘密呢?谁来给灵魂画像,恐怕都要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