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折耳根,我弄错了一件事

(2019-03-19 13:25:09)
标签:

杂谈

分类: 植物园

不记得最早知道“折耳根”是什么时候了,大概是在网络兴起之前在纸媒上看到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是记住了这个名词,完全没有感性认识。

关于折耳根,我弄错了一件事

摄于武汉植物园

第一次见到折耳根是在2009年,武汉植物园。话说武植幅员辽阔,品类繁盛,像折耳根这种平淡无奇的植物,我顶多看几眼,留影一张而已。彼时对折耳根的赫赫威名应该有所耳闻,不然这一张也可能不会特意去拍,毕竟当时的相机存储卡只有百兆计,奢侈不得。

关于折耳根,我弄错了一件事

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Lour. ) Baill.

折耳根即/Houttuynia cordataThunb,三白草科蕺菜属。恰好附近有该科科长三白草本尊,我也拨冗拍了一张。所谓“三白”者,与“茎顶端的2-3片于花期常为白色”有关;蕺菜亦有类似特征,其穗状花序的基部有4片白色花瓣状的总苞片,耀眼夺目。“一白遮百丑”,这二位的“白”估计是为了吸引昆虫前来传粉。

关于折耳根,我弄错了一件事

蕺菜

折耳根通常生于南方,但我第二次见到却是在青岛,某小饭馆门前。我眼神虽不济,但在“拈花惹草”时却十分敏锐,仅用“旁光”就发现了其标志性的白色总苞片。没想到在青岛还能碰见折耳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伸出颤抖的手拽了几根,先水培后盆栽,很快就枝繁叶茂了。目的当然不是观赏,而是为了亲自体验一下。

众所周知,折耳根又名“鱼腥草”,以具有特殊刺激性气味在我国西南部率服蛮夷,进而威震中原,令许多人谈之色变,望风而逃。这绝非浪得虚名,我曾将其茎叶摘下揉碎,还没凑近鼻子,一股混合了臭鱼烂虾死蛤蜊的气息就迎面袭来,当真是“气息一窒”,险些栽倒啊......

关于折耳根,我弄错了一件事

摄于北京牛街清真超市

第三次,在北京牛街清真超市,摆着包装好的地下根茎,折耳根的主要食用部分。说实话,我看到它的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它不清真!教育部前高官王旭明曾在微博上自豪地说“清真那叫一个纯洁,净土似的,赛俩目”,像折耳根这种腥臭草本焉能出现在“净土”中?后来我一想不对,羊肉膻的要死,不也一样清真......

如前文所述,我一共见过折耳根三次,还亲自栽培了一番,然而限于条件,并没有真正入口品尝过。虽然我对其气味颇不以为然,但挑战各地食物却是我一以贯之的追求,我不允许自己会有难以下咽的食物!这个愿望最终在二下云南时得以实现。

关于折耳根,我弄错了一件事

摄于昆明臻味工厂

上图即是昆明臻味工厂以折耳根为主要材料之一的菜,中间是折耳根,周围摆着黄瓤松花蛋。这菜口味相当重,折耳根本身的强烈气味得到了有效掩饰,但肯定还是有一些,我觉得尚可接受。那么,絮絮叨叨这么久,题目中所说的“误会”在哪儿呢?就在那几片正面绿背面紫的叶子上。

关于折耳根,我弄错了一件事

红凤菜

在昆明餐桌上的博物学一文中,我把那几片叶子误认为是菊科菊三七属的红凤菜/Gynura bicolor(Roxb. ex Willd.) DC.,并称“红凤菜和折耳根两大毒蔬一起出现”。其实不然,那就是折耳根的叶子,是本砖家学艺不精搞错了。《中国植物志》中说的明白,蕺菜的叶“背面常呈紫红色”,而我之前见过的恰好都不在“常”之内,正反面都是绿色的......

如果要在文末总结一下中心思想,那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切不可自持渊博轻率表态,不然分分钟被打脸。Over。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