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

标签:
泼水节傣族云南瑞丽缅甸 |
分类: 旅游 |
为拍摄蝴蝶电视专题片,1990年4月4日,我们在汉口王家墩机场搭乘国产运-7飞机飞往云南昆明,然后租用一辆北京吉普车经大理、保山、瑞丽、西双版纳、普洱、昆明,在云南转了一个月。在大理苍山脚下,逛了三月街;



在边陲瑞丽,过了泼水节,体验到了官方组织的盛大活动,也参加了傣族寨子里的传统仪式;还第一次走出了国门。
泼水节是通常的说法,实是傣历新年,又叫宋干节、赕佛节、浴佛节等等,一般要持续好几天。节日里,人们要跳孔雀舞、象脚鼓舞、放高升、相互泼水互祝吉祥幸福。
瑞丽县组织的活动是在一块空地上举行的,说是广场吧,不太像,环境似乎不是太好。程序依旧先是各位领导讲话,然后才是正式活动开始。挑选出来的青年男女,似乎各行各业都有,先是排着队踩着象脚鼓点的节奏在场内绕场边舞边行进。


之后过来一支队伍,一手提着红色的塑料小桶,一手拿着一根绿色树枝,在行进中将树枝浸入桶内沾上清水,轻轻地抖落到参与活动的人群头上。
4月的瑞丽,气温已经有点高了,清水洒在身上没有一丝凉意,倒是很舒服的感觉。
官方的程序结束,场内立刻陷入混乱,那是甜蜜的混乱:人们利用手中各式各样的盛水容器,水桶、脸盆、水瓢、水枪互相浇淋喷洒,很少有不湿身的。
没有湿身的有我,兴许还有别人。我用一个塑料袋套在相机上,一边拍照一边躲避,还要对泼水的人们示意解释,我正在拍照呢。
从广场出来转到街上,场面更加疯狂,自来水水龙头都用上了。我就看到一个小伙子把从水龙头接过来的软管从一个女孩的后颈处塞进了衣服里面。女孩也不气恼,转身泼出了手中桶里的水。



在返回我们暂住的寨子途中,沿途都可以看到兴高采烈的人们;满载着青年男女的卡车上,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人人意犹未尽,应该是到县里参加了活动的。
寨子里的是传统仪式。我们住的寨子,是叫叠撒村还是大等喊村,模糊了。小本上记有叠撒,搜百度地图,只有叠沙村。云南省社科院在读研究生、我们的司机,好像姓赵吧,以前下放在这里,他安排我们住在他熟悉的一户人家的吊脚楼里。吊脚楼有木梯通上二楼,上来是洗漱的地方,左转进去是一间大房,我们应该叫客厅吧,除角落处有一佛龛外,没有任何摆设,我们就在这里打地铺睡觉。再往里走,是主人的卧室。小赵说:没有主人同意,外人不可进去。
寨子寺庙前的广场上,响起了芒锣和象脚鼓的声音,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过来,随着鼓点的节奏跳起了傣族舞蹈。

广场边上一座吊脚楼前架着一个水槽,水槽一边高一边低,低的一端直抵吊脚楼的二楼,出水口摆放着一个脸盆。舞毕,男人们全部蹲到了水槽的一边,女的大部分在另一边。安静一会儿后,大家合掌口中念念有词。我们听不懂,大概是诵经吧。

诵经完毕,人们将手中桶里的清水倒进水槽,水顺槽而下流进脸盆。脸盆旁坐着一名僧人,僧人将水撩起,溢出的水滴落下来,人们挤过来用手捧起轻佛自己的脸上,分外满足的样子。

最后,人们又抬起芒锣敲起象脚鼓、踩着鼓点在场地绕圈舞起来,仪式结束。


与瑞丽县城的仪式相比,寨子里少了欢乐、少了疯狂,但是庄重。
小赵还带我们参观了当地一所寺庙(是中国的还是缅甸的,忘了),介绍说,傣族信奉佛教,所有的男孩都要出家进寺庙做几年和尚,在里面接受启蒙教育,相当于我们的小学,过几年后再还俗出来。
在瑞丽这个叫做叠撒的小寨子里,我们第一次且多次走出了国门。
1960年设立的中缅界碑立在寨子外一片稀疏的竹林里,中国这一侧是阴刻的中国两字,涂着红色的油漆。
中缅边境线从竹林延伸开去,是什么走向,我们看不见。穿过竹林不远,是瑞丽江,江是中国名字,这一段却在缅甸境内。至于缅甸叫它什么名字,不知道。下午,我们就在河里游泳,洗去身上的汗渍。
4月15日,我们房东的儿子说带我们到缅甸的南坎县城去转转。南坎县城不在竹林外瑞丽江这边,在弄岛方向,离寨子有好几十里路,房东的儿子帮我们每人借了一辆自行车,我们登着车沿着乡村弯弯曲曲不太宽敞的土路出发了。


到了看不见的边境,路旁有一个砖砌的小房子,十来个平方吧,一门一窗简陋至极。窗旁有一块黑板,上面有几行字,大概是:近接上级通知,凡中国同志入境,需交人民币5元。这里不用护照,也就没有什么签证,也不要边境证,还不用填表不接受检查。小房子边上路旁还摆着一个小方桌,桌上架着一挺机关枪,一名缅甸军人坐在机枪后面,面无表情地看着我们从机枪前面经过。
又骑行了一段时间,来到了瑞丽江边。这里的瑞丽江与寨子外的瑞丽江不同,有高高的江堤,有小船摆渡。我们这一趟有十余人。到了对岸,我第一个下船。紧接着船上的人们就开始用手撩拨江水,进入了泼水节的狂欢模式。我推着自行车上到堤上,坐在草地上欣赏着江边相互祝福的中缅两国居民,看着他们湿透的衣衫,脸上浮出起一丝幸灾乐祸的笑意。正傻傻地笑着,一盆水从头上倾泻而下,我被浇了个透心凉。
南坎县不大,没有楼房,有个像我们这里卖菜的集贸市场卖百货,肥皂、解放鞋、手电筒等等,种类不少,据说都是中国商品。转到一个街边小店,是卖香水化妆品的,同行有一女士要进去看看。进去看香水,女店主竟然是中国人。再一问,巧了,湖北天门马湾人,正宗天门老乡。天门市马湾镇是中国内地著名侨乡,十九世纪中期就有当地人靠挑牙虫、打三棒鼓等谋生手段,下南洋在东南亚一带生活,至今全镇三分之一的家庭还有海外关系。
女士买了一条细细的女士香烟,是看我老乡的面子吧。
哦,出发前房东的儿子说:缅甸政府军经常会抢劫中国人的钱财,要我们只带一点零钱不要带照相机,我们是空手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