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书橱的角落里,有12本《读书》杂志。说是杂志,但只有32K大小,类似小时候曾读过的《少年文艺》。
《读书》里文章质量很高,都是一些大家的作品,在封二的位置还有陈文丁画,陈四益的杂文,丁聪的漫画。文和画相得益彰,针砭时弊
入木三分。
或许是对《读书》杂志的喜爱吧,还做了一个匣子将一年的《读书》杂志放了进去。现在要我说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了哪些文章,我是记不起来了,但毋庸置疑,《读书》之类的报刊书籍让我获益匪浅。
2
在《读书》杂志的旁边还有几本其它的杂志,都是32开本的。比如《文史知识》《文献》《敦煌学》……
当年每逢年底,邮电局便会下发厚厚的《报纸杂志征订目录》。我就向负责这项工作的老师借来《目录》,一路看过去,有眼缘的便会下单,所以常常会订很多报刊。
有些报刊专业性太强了,所以常常订了一年就放弃了。
3

《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是中华书局出版的,1998年元旦它复刊后我就开始追着买了。每本只有一个主题,薄薄的十几页纸,作者都是业界高手,一开始每本只有0.9元,堪称价廉物美。
后来,这活页文选出了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甚至有了教师版。越来越像教辅读物了。
最后,《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2005年12月再次停刊了。也许是大家们不屑于写这样的小文章,也许是经济效益不高吧。
其它版本的活页文选还在。当小马读初中时,老师就要求他们订阅《中华活页文选·初中版》。
4

整理书橱,看到了一些买来后还没有读过的书,比如《史记》,再如《管锥编》。
曾经尝试阅读过,但总是读不进去,能力不够读不懂。于是就自我调整——等到退休以后再读吧。为了不损坏书,还用牛皮纸将它们包好。
随着时间的流逝,书页开始泛黄了,但退休还遥遥无期。
不过,等到退休后就有时间有耐心来读那些书吗?未必!到时就能读懂这些书了吗?不可能!
尽管如此,看到喜欢的书还是会买下来的。
5

在书橱中有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两本书。拿出来后,看到袋子上看到了“贝塔斯曼书友会”的字样。
说起贝塔斯曼书友会,那就话长了。刚工作不久,有一次单位组织去上海玩。返程在火车站候车时,遇到有贝塔斯曼书友会的工作人员在宣传,于是我拿了一张卡。回到家就加入了这书友会。
那时候想买到心仪的书很不容易。书友会提供的书很新,新华书店里看不到,而且还有折扣,所以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不过买书还是不容易,记得好像还要到邮局汇款,并电话通知书友会。
从普通会员一路升级,银卡、金卡直到钻石卡,这时,书友会宣布结束在内地的业务。记得当时还发来一封信说明原因,表示可以退回预存在账户里的购书款。
后来,我找到了当当,充分感受到了网购的乐趣,网上下单,货到付款,不用麻烦,而且还有折扣。小马看的书绝大部分都是在当当上购买的。不过现在的当当越来越不给力了,原因大家都是知道的。
6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还有献血证。
这是千真万确的,在整理书橱时,从一本里找到了我的三本献血证。去年小马奶奶动手术,需要备血,想着用我的献血证。可是翻箱倒柜的找,翻遍了能想到的所有地方,还是一无所获。最终还是到血站开了证明才解决问题。
这次整理书橱,看到有一本书鼓鼓囊囊的,翻开一看——里面夹着三本献血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