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房子》王澍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年8月第1版10月第2次印刷
180千字
1
这也是一本屯了好几年的书。那年博物院组织“万里行”活动,参观了宁波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风格独特,于是就知道了设计者王澍。“澍”有两个读音,其一读“shù”,意思是“及时的雨”;其二读“zhù”,同“注”,灌注之意。根据意思,我猜那设计者叫“王shù”。
了解到设计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还写了《造房子》一书,便买了。不过直到今天才开始阅读。

宁波博物馆
2
但凡有才之人往往恃才傲物,作者在自序中这样介绍:
我在东南大学上到大二,已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
1987年我二十四岁,血气方刚目中无人,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了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位大师一直批到我的导师为止。大师名单里,当然有梁思成。
当时,东南大学的校长是钱钟韩,那是一个让作者永生难忘的人。最所以难忘,那是因为钱校长曾在训话时对他说,只有不迷信老师,敢于向老师挑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
以前,师傅教徒弟总是要留一手。武侠片里,作恶的徒弟总是被再度出山的师傅收拾了。很有意思。

宁波博物馆
3
苏州的沧浪亭曾经去游览过,其间的翠玲珑已经没印象了,相必当时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作者常去看沧浪亭,他很推崇翠玲珑这组建筑,造园艺术中“曲折尽致”,翠玲珑就是。
读着作者的描述,心中又产生一个念头,啥时再去一次沧浪亭,将作者的描述和实景对应起来读,那一定是很美的事情。

宁波博物馆
4
买这本书,就是因为本书的作者是宁波博物馆的设计者。
在文中作者称宁波博物馆的设计就是对大型山体的研究,特别和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南宋的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有关。在他的工作室中就有这四张图,1:1足尺的高仿复制品。
宁波博物馆的外观被塑造成一座山的片断。“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墙的运用,这些我还是有印象的,这得益于曾去参观过,更因为它们特点很鲜明。

宁波博物馆
5
书中提到了宋人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借洪谷子之口对“山”的描述:洪谷子云:尖曰峰、平曰顶、圆曰峦、相连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崖、崖下曰岩、岩下有穴而名岩穴也。山大而髙曰嵩,山小而髙曰岑。……言谷者通路曰谷,不相通路者曰壑。穷渎者无所通而与水注者川也。两山夹水曰涧,陵夹水曰溪,溪中有水也。宜画盘曲掩映断续伏而後见也。
读到这一段,深感汉语词汇的丰富,同样是山,有这么多不同的称谓。反正我是说不清这些称谓的区别,
对于我来说,能了解一下就行。也不用像孔乙己一样炫耀自己知道“茴”有多少个写法。

宁波博物馆大量采用了旧材料
6
终究是一本专业性比较强的书,书中很多内容涉及到了专业,所以读起来有些费力。还是老办法,实在理解不了的内容就跳过去了。实在是水平有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