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孩子的幸福感》
(2010-04-17 08:28:33)
标签:
杂谈
育儿
幸福
成绩
道德
|
分类:
大马的话
|
《守护孩子的幸福感》 理查德·韦斯伯德著 张筠艇译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定价:25元
这书我还没有读,但我很想读。我的阅读欲望是读了朱永新在《文汇读书周报》上的一篇文章后被激起的。朱永新曾任苏州的副市长,是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他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孩子的幸福感比成绩更重要》。正是这文章的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
原文没有读过,还不能发表什么见解,先请大家读读朱永新的阅读感受。
孩子的幸福感比成绩更重要
|
2010-04-09 作者:朱永新 |
■朱永新
《格林童话》中有一则故事:爷爷老了,饭菜常从嘴里漏出来,儿子儿媳便不让他上桌吃饭。有一回爷爷不小心把碗摔碎了,儿媳破口大骂,说以后要改用大木盆给老人盛饭。有一天,夫妻俩看见儿子米沙在地上摆弄一堆小木片,便问为什么。米沙答:“爸,我正在做木盆呢,等您和妈老了的时候,我好用这只木盆给你们盛饭。”夫妻俩听后十分惭愧。从那以后,他们又重新把老人请上桌吃饭,并细心照顾。
这故事说的是,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父母对孩子的品格影响巨大,是孩子品格教育成败的主要责任人。显然,米沙父母是幸运的:年幼的米沙俨然成了父母的道德导师;而米沙也是幸运的:他的父母善于反省,及时纠正过失。
书中,我们再次听到了这个故事。作者告诉我们:幸福感比成绩更重要,而道德是幸福感形成的源泉。道德成长、道德完善将贯穿人的一生;为培养品格健全的孩子,成人在道德成长方面应终身学习。
韦斯伯德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教育学院的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他创设的课程“道德的成年人,道德的儿童”,致力于探索儿童在与成人相处中的道德能力发展,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在波士顿创建的心理干预机构,也深受民众认可。他的《脆弱的孩子》一书,深入剖析了美国儿童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2009年,该书被《美国教育委员会期刊》评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10部教育著作之一”。
而该书是作者充满人性关怀的新作。作者和他的团队在波士顿的三所学校长期观察、访谈,同时,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书中的许多故事来自他的亲身体验。
作者从心理学丰富的临床案例入手,引导人们追本溯源,使父母及教育工作者有机会直面养育领域普遍存在的误区。作者告诫我们,应认清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培养孩子关爱他人、富有责任感等美好品格——这是孩子幸福人生的保障,人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养育实践。
当看到《守护孩子的幸福感》的书名时,我就非常喜欢。新教育实验强调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守护学生的幸福感,自然是我关注的。
生活中,许多父母在努力守护孩子的快乐情绪时,却恰恰成为绞杀孩子幸福感的刽子手。作者发现,许多父母及肩负教育重任的成年人在教育方面持有错误观念,他们意图良好,但无意中阻碍了孩子关键品质的发展,且浑然不觉:有的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现时的快乐,这不但影响孩子关心他人的能力,长远来看甚至还危及到孩子自身的幸福感;有的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这不仅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也威胁了孩子的品格成长;有的父母过分依赖子女,将自己的需求与孩子的需求混为一谈,这不仅妨碍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正常沟通,还严重危害了孩子的道德成长。
作者认为,这一切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父母没有理解幸福感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他提出,“情感就像失控的巴士,而价值观则是掌控方向盘的司机”。
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中国父母来说,有几点特别重要,一是如何看待幸福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二是如何参与到包括学校教育的教育过程中去;三是如何认识道德发展对于孩子的价值。
书中有一章专门讲述“狂热追求成绩所隐含的危险”。我特别有同感:
我在一所声誉卓著的私立中学为家长开讲座。这所学校每年进入一流大学的人保持极高的记录。讲座题目是道德发展,因为教师与家长都注意到学校过于注重成绩,却忽视了孩子生活中其它的重要方面。讲座开始15分钟后,一位家长举手提问:“我同意您的观点,孩子长大后成为好人确实非常重要,但在现实中,追求这个目标对孩子进入哈佛大学并无帮助。”另一位家长也开玩笑说:“您能否让哈佛改变一下申请条件,把做个好人也算上一条?”
在美国也有许多家长将孩子的优秀成绩视为养育的主要任务。作者认为,这个目标可能让孩子感到痛苦,并威胁他们自我意识中某些品质的发展,而这些品质正是诚实待人、欣赏他人与关爱他人的基础。“有些父母往往以更隐蔽、未经权衡的方式狂热追求孩子的优异成绩,他们对孩子造成的损害更为普遍。”如果因为追求成绩而让孩子失去了幸福感,孩子的人生就会充满阴霾。
书中认为,教师和家长的道德指导作用能否相互促进是问题的关键。他提出,学校应设法让家长参与到道德团体中,参与到学校生活中,如作为课堂志愿者、加入家长委员会等。
关于道德发展的价值,是该书的重要主题,书末,作者充满激情地写到: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孩子培养成情感丰富并负责任的人,培养成正直守诺的人。这些孩子过的绝不应该是伪善的、自命清高的、苦行僧似的生活,我们要让孩子们成人后能够感受到对道德问题进行质疑、与人们共建合乎道德规范的世界观的必要性,让他们感受到这一过程的奇妙和生动,让他们成为关注、追求道德复杂性的人,成为探究、追寻自己最高人性标准的人,成为能与亲友建立活跃的爱的关系的人。我们要让孩子们成为能够敏感于他人痛苦的人,成为能够意识到自己对不同阶层、种族或背景的人均负有责任的人,成为愿意以某种方式对世界作出贡献的人——因为,这些孩子肩负着将先辈们最高尚的道德原则传承下去的使命,肩负着保护子孙后代福祉的使命。但这一切不是挥挥魔杖便可以实现。我们必须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相互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幸福源自道德。这不仅是作者对美国父母说的,也是对中国父母说的。今天,如何守望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如何守护我们孩子的幸福感,仍是一个重要课题。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