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享18、人人都是“杀马特”

(2014-06-19 09:16:07)
标签:

环珮空归梅子

杀马特

文化

情感

时尚

分类: 独坐幽篁(偶尔装模作样)

《常州日报》2014.6.19乐享,(兴起,写了一系列乐享文,日报给干脆开成专栏了。)

 

    “玩世有恭”开栏语:

  林语堂说:若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好像对于个人,我们若不知道他的消遣方法,便不算熟悉了这个人。
  一个时代有什么样的娱乐方法,它的起因、发展、终结,其实是有文化背景的,它受众的职业特征、教育程度、娱乐手法也各有千秋。当我们拨开表面看实质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玩物丧志之余,还有玩物尚志、玩世有恭。
  本栏目致力于时下社会生活中,一些风潮的介绍和分析,也许偏颇,也许只是管中窥豹,只为抛砖引玉,愿获得精于此道的各位人士的共鸣。
                                                               


      人人都是“杀马特"

                                           文/环珮空归


  那天,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旧照。照片上的我齐肩短发凌乱,网状发箍夸张,还有线织镂空小披肩,修身牛仔裤两侧打着褶,最耀眼的是食指上的一枚硕大的、银光闪闪的戒指。我把照片命名为“我的‘杀马特’岁月”,并标明了每一件单品的价格:头发五块钱剪的,发箍略贵,十块。牛仔裤几十块,是一家大型高档超市打折时买的,广受好评。戒指是九寨沟旅游纪念品。

  围观的人都惊呆了。没有人会想到如今素面朝天、盘发簪花、棉麻中式服的我还有这样的摇滚范儿。是的,他们更不知道,二十来岁时我化妆有多嚣张——那戏剧性眼影让我与小城少女划清了界限。有多年轻,就有多快乐和不羁。照片里的我笑靥如花,有着不知柴米油盐贵的灿烂。

  当年的我具备了如今“杀马特”青年的主要特征,比如穿另类衣服、戴稀奇古怪首饰、妆容浓艳、发型夸张。唯一的区别是,各项指征轻微,大概是当时信息闭塞,纯属自己摸索成型,没有可模仿对象。

  有围观者不明“杀马特”之意。“杀马特”被称为青少年亚文化,音译于英文smart,取其时尚、神气之意,是日韩视觉系在中国的变种,主要流行于二三线城市和城乡接合部,群体人员主要为“80后”和“90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生活环境较贫瘠,文化审美提升受限,多从事底层职业,比如发廊小弟、保安等。他们喜欢把头发染得花红柳绿,烫成爆炸型,脸上的妆有点鬼哭狼嚎的感觉,服饰低廉鲜艳,形象确实非常有视觉冲击力。他们把自己的造型配上火星文发到网络上,形成一种非主流文化潮流。

  因为和传统文化相悖和掌握不了话语权,“杀马特”被嘲笑和消费。其实,每一种文化潮流的出现都有其时代必然性,每个时代也都有自己的“杀马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大为流行的喇叭裤,裁剪特点主要是低腰短裆,紧裹臀部,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张开,裤口的尺寸几倍于膝盖的尺寸,形成喇叭状。它是改革开放之初,由一些带着反叛心理的学生穿进校园,它的出现标志对传统的突破,是一种勇气——之前一段时期的黑灰蓝色和款式上的千篇一律让人实在沉闷。喇叭裤的标配为鸡窝头、蛤蟆镜、手提录音机,一开始也被传统斥责为不三不四、流里流气,直到后来逐渐风行,被接受。我的童年期着实有几条,都是母亲请村头的裁缝张师傅手工制作,裤脚还掐了狗牙花边。

  上世纪90年代还有一种萝卜裤,整体裤型像萝卜,上宽下窄。少女时代的我也荣幸地拥有着,是表哥出差广州带回来的,白底黑格子,在校园里屡屡引起嘘声。后来这种裤型发展到极致,松松垮垮、上头宽成麻袋,下头窄到捆脚面,一伸手口袋,能掏到小腿,像喇叭裤的倒立。当年它的标配是港式头、蝙蝠衫、霹雳舞,按服饰潮流历史来看,应该是港台文化的蔓延品。后来,除了我那条格子的还算中规中矩逃过老师追杀外,那些松垮的都被校禁了。对了,时尚轮流转,如今它叫哈伦裤,我重拾旧爱又穿过。

  还有另外一种容易被混淆的群体,因为只具备发型特征,被称为“洗吹剪”,作为区分,“杀马特”算是洗吹剪的升级版。

  有外媒指出,“杀马特”形成的原因,是中国移民大潮和国家阶层区分扩大的副产品。但其实每一个阶层也都有自己的“杀马特”代表。比如从流行音乐界的凤凰传奇,到速成小资界的酒会舞会狂,再到满身LV和爱马仕的土豪,甚至包括抛弃西装领带游山玩水搓麻将,改为中装辟谷投资国学馆的中产阶级们。大家急切地从不同起点成长着,用自认为高端的审美代替着低端的审美。

  至于美不美,多年后回头看,自然明了。而这些文化潮流都是文化发展和自由意识提高的表现,有时候容易走偏,但起意是好的——风雅不成,附庸风雅也是一种学习态度;你有你的风雅,我有我的风雅。于是,不同文化在对撞冲突中前行。

 

@乐享18、人人都是“杀马特”

已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