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梅眼横飞(允许片刻挽留) |
文/环珮空归*梅子 (图片摄于2006年5月17日)
每年阴历四月二十,是有一场集的。据说和祈雨有关,延传至今,已成为一次农产品交易会。起先会占据旧城区的两三条小街,红红火火闹它个三天两夜。我们上班正好穿过,堵车厉害,曾默认休息半天。
当时,集会前一天,会看见小商贩们夜里拿钢丝床、门板占位置,甚至彻夜蹲点。虽是初夏,蚊虫是难免有的。后来换到了一条新开的大街上,地方宽敞了,时间也减成一天。
清晨,从各乡镇赶来很多大巴,每辆车前窗上都标明来源地。整齐划一,象同一公司事先准备好的,其实不是。一批批的村民从车上下来,脸上都带着笑。
那天,很热,商贩和赶集的人却一直坚持到黄昏散集。第二天晚上,下了很大的雨。
他在入口处悠闲的抽烟。很久都没有见到这样的篮子了,捂的这样严实。我便蹲下问他装的什么,他用浓重的口音说了两遍,我都没听清楚。好象是关于蚕的什么东西。
我没敢揭开看,万一伤风了人家的宝贝,包赔不起。而且,布下若真是白芒芒一片虫子,我几天都要吃不下饭了。
看他有姜太公的神情,这么笃定,难道果是独家买卖不成?
这么巧舌如簧,一堆人正聚精会神的听讲解。看背景广告,原来是点痣的江湖医生在拉场子。
不遭受毁容的悲剧,妹妹们是誓不罢休的。
痣么,若在经常摩擦的位置,且短时间内有变化,要去正规医院检查的。别的就不用点了,弄个坑,伤了神经,才得不偿失呢。
这个人衣衫尤其褴褛,并不象当地村民。他在卖菜刀。我走近拍照,他没有任何表情,一直用单一的语调在招徕生意。
不远处还有一个中年妇女,同样的打扮,在卖同样的商品。问讯的人很少。
他们到底从哪里来。狼狈如此,想来生活更加艰难。
呵呵,我们上学打扫教室卫生时,曾用这样的笤帚。可是,总是有孩子先把我的拿走,几次下来,我家的都被换成了参差不齐的小笤帚。如今,家里是用不上了。见了还觉得亲切。
另一个筐里装的是刷锅用的,其实比那些塑料制品好用,不沾油。环保型的还是。就是要不断享受到笤帚毛发纷落的美好待遇。
前一篇:传说中的游记:开篇。
后一篇:赶了那场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