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位于龙泉镇圈子村西侧,东临般河,西望孝妇河,南接大奎山脉,北衔高285米的蒲笠顶。海拔高度为317米,土质为红粘土或沙砾土。从天台山路石阶至顶端,左边成马莲跺。传说此地原有三皇庙(即天皇燧人氏、地皇伏羲氏、人皇神农氏,燧人氏发明了火,地皇伏羲氏发现并确定了方向和方位,人皇氏发明了中草药),因年代久远,三皇庙已经不复存在。天台山山势崎岖,古碑记载“峥嵘北上如拱北辰,层叠南下如朝北斗”,大部分属圈子村,范围约有三百多亩。
天台山相传为宝山,有三道金箍,就是现在的铝矾土,常被用来作为制陶的原料。传说刘伯温在当朱元璋军师前,曾得天书一部,夜读天书,用谶语招来天界神仙。问其有何事,刘伯温即要神仙在天台山周围钻72眼磨眼井。结果每眼都有宝物,即知此山为宝山。俗语说“打开天台山,可富九州一百单八县”之说。
天台山植被繁茂,尤以松柏树最多,刺槐、桑树、枣树次之。明清、民国时期先民植柏树300余株,比较成才的在日本侵华期间,被盘踞在“兴亚五坑”(即后来的龙泉煤矿)的日本人盗伐。至今残留的树墩,也成为日本侵略中国所犯滔天罪行的铁证。由于植被的大量砍伐,天台山曾经一度在三十年间光秃裸露,面貌不堪。
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是在1966年夏天,圈子村全村发动封山造林,成立了专业绿化队,驻扎在山上,风餐露宿,从天台山到蒲笠顶植树4000余株,使得本来就是适宜生长树木的天台上披上了绿装。
又经过几十年的封山育林,禁牧禁樵,禁止狩猎,天台山的植被覆盖面积已经达到90%以上。远望满山郁郁葱葱,植被茂密,林业资源丰富,变成了名闻遐迩的的宝山。经过圈子村近半个世纪的精心养护,如今这里山清水秀,古树参天,巨石林立,山鸡、野兔各种野生动物频频出现。每到春夏之际,鸟长于林,蝉鸣于树,怪石林立,泉水叮咚,清瀑溪流,花香满山,引来八方游客,竞相观瞻。
2004年,村两委制定了天台山长期开发计划,逐步打造成一座集祈福、休闲、旅游、健身于一体的名山。为了方便村民爬山,发出捐款倡议,“一夫振臂,千夫响应”, 广大村民怀着对家乡的山水的热爱,踊跃捐款,其中村民王宜宏、王宜亮、刘元君各出资10万元,刘元亭捐资1万元,建成了通往天台山的水泥公路。现在沿着自东向西穿越圈子村的“天台山路”往上,再登上156级石台阶,就可以直达山顶。村两委对捐款万元以上者赠以“惠乡泽民”匾额以示纪念。
天台山庙宇众多,最早是一座道家名山,传说是泰山圣母碧霞元君的三妹妹,建有“碧霞宫”“玉皇殿”“王灵官庙”,香火旺盛,这些道观几度被毁坏,又几度重修。近几年来又在山峰西侧修建了“观音菩萨殿”等佛家庙宇,成为道教与佛教并存共荣的局面。
每逢四月初八、六月初二是天台山庙会,远近百里的香客云集天台山,摩肩接踵,香烟缭绕,鼓乐齐鸣。古碑记载,在“祭神演戏观者如堵墙”可见当时的鼎盛,为一方祭祀之名观。天台山已成为淄川地区一处祈福圣地,新的旅游胜地。
民国十一年《重修庙并甃池碑记》
(碑额)万善同归
重修庙并甃池碑记
披图览洪,范重五行,而五行功德,水居第一。此人生活所不可一日所者。况崇山峻岭,祭神演戏,观者如堵墙乎!山之不可一日无水,明矣,但此山无泉,左有般河,高临万仞,右有孝水,远隔数里,汲水之难,难于登天。一逢大典,凡谒庙于斯,揽胜于斯者,买水而饮,时有不足之叹,乃之何哉?且山名天台,以其高而又奇也,峥嵘北上如拱北辰,层叠南下如朝北斗。从龙云气,绕翠柏而荫苍松;跨鹤仙子,缘青衣时过山头。休哉!此山真淄邑之胜景也。倘因缺水之故,历年以远香火衰落何以堪?幸有刘君盛明、戚君合生等思之也深,虑之也远,乃集众而谋,咸愿近行宫而甃池。请仙问乩,谓可借天雨以引泉,神人协应弗能已矣。于是先整庙宇,次筑水池,方广丈余,高深六尺,非直为观美也。从此士女登临,见止水之澄清,乐饮水之便易,方将歌功颂德,而叹领袖捐钱之人善量穷矣!当斯时也,际斯境也,徘徊瞻眺,又何异刘院(阮)所到之天台也乎,故记之。
邑庠生 苏子衡 撰文
里 人 孙凝仙 书丹
管事人 戚信有 邵得新 程守礼 刘盛明 杨春树 孙凝仙
戚合生 杨兴田 张于禄 孙惟淦 张正来 戚志学
石 匠 刘继恩
刻 字 谭庆林 封世经
泥水匠 司兆本
中华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荷月上浣谷旦 建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