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第一手资料,沉默的文物带我们回眸最真实的过去,也让它揭开诸多尘封的记忆,诉说着渭头河陶瓷工业最辉煌的历史。
http://s10/mw690/0017eeT8zy7d1QOCqnv49&690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TITLE="观渭头河大缸博物馆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
明清时期渭头河陶瓷工业逐渐起步,初期多以生产民用沙碛产品为主。清雍正【1723-1735】年孙氏祖先孙养初在渭头河庄一个叫松林的地方,建起了第一座本地区烧制大黑碗的园窑,从此渭头河陶瓷工业翻开了新的一页。随即渭头河窑业四起,陶业生产逐渐兴旺,到嘉庆【1796-1820】年渭头河陶瓷发展初具规模,致使各窑厂产品竞争激烈,为了生存窑主不断改进产品工艺和引进新产品,博山李家窑大瓮工艺落户渭头河,经过窑匠不断吸收改进,渭头河大瓮-掇货应运而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产品,从而家家生意兴隆。
清末【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窑主集资在渭头河苇洼地建大窑神庙一座。
http://s16/mw690/0017eeT8zy7d1QQkVH12f&690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TITLE="观渭头河大缸博物馆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
随着该地区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产品不断更新,民国初期大缸在渭头河有了更大的发展,经博山五龙移居过来的制缸四家族程姓、乔姓,高姓,朱姓窑匠对大瓮和大缸两个产品改进融合完善,形成了美观大方、实用性极强、造型更加独特的渭头河大瓮。解放前至解放后的1954年大瓮靠手工制作,牛拉捻,泥盘条,手拉坯,大瓮分四节成型。http://s3/mw690/0017eeT8zy7d1QShewi22&690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TITLE="观渭头河大缸博物馆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
1952年,淄川窑厂(淄川陶瓷厂)工人朱文忠试制成功大瓮“三节成型法”比原来的四节成型减少了一道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http://s16/mw690/0017eeT8zy7d1QVzFtZ9f&690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TITLE="观渭头河大缸博物馆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
1955年春,淄川窑厂从徐州请来制缸工人交流经验,改进了大缸的造型,加厚缸壁、缸底。
http://s2/mw690/0017eeT8zy7d1QXWSSl21&690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TITLE="观渭头河大缸博物馆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
1961年淄川陶瓷厂工人高充河试制成功“小缸成型机”。
1963年发明大缸刀板成型机,成型后人工拍打修饰,实现了半机械化制作方式。
http://s1/mw690/0017eeT8zy7d1R1IsEg00&690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TITLE="观渭头河大缸博物馆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
1966年10月将圆窑烧成改为隧道窑烧成,大瓮内壁施釉改为内外挂釉。http://s9/mw690/0017eeT8zy7d1R386rCd8&690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TITLE="观渭头河大缸博物馆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
1979年12月 淄川陶瓷厂邵厚举等人研制成功大缸滚压成型自动线。从此大瓮的制作生产走向了现代化,大瓮造型呈梯形状,里外施釉,外部无打制印纹表面光滑【渭头河地区周边乡镇企业半手工制作延续到80年代中期】,从此大瓮称呼逐渐变成了大缸叫法延续至今。截止到1981年淄川陶瓷厂缸类产品就达到123万件,成为全国最大的制缸企业。http://s6/mw690/0017eeT8zy7d1R4EjEp35&690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TITLE="观渭头河大缸博物馆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
1981年有国家轻工部、工业商业供销合作社组织的全国日用品产销座谈会在江西景德镇召开,来自全国制缸届的98家企业参加了会议。淄川陶瓷厂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制缸企业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为促进行业交流发展,参会期间分管领导当即拍板按地域在全国成立了5个协作组,山东淄川陶瓷厂任第一协作组组 长。
1983年山东淄川陶瓷厂在淄博市博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协作会议,标志着淄博缸类产品迈上新的台阶,成为了全国缸类产品的领头羊。http://s9/mw690/0017eeT8zy7d1R6buuQ18&690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TITLE="观渭头河大缸博物馆 回眸大瓮辉煌历史" />
八十年代初淄川乡镇企业依托淄川陶瓷厂的生产技术优势先后办起了多个陶瓷大缸厂,为淄博、淄川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大缸产品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淄川陶瓷大缸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内制作销售中心。
图文冯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