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晒甲山的一处景观“文字”,诡谲神秘,曾悬赏百万求解。
这处景观,叫红崖天书,原名“红岩碑”,也称“诸葛公碑”,其法定名称则为“红崖古迹”。

因为红崖天书上那赫红色的神秘符号,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这处古迹也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
更令人惊奇的不仅是它的保存状态,还有它的神秘,因为这些符号结构奇特,似字如画,非雕非凿,让人难以琢磨。

数百年来,经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地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仿佛蕴藏着无穷怪异的非凡意义,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
关于这部神秘天书,掀起一次又一次破译热潮,成为名噪中外独具魅力的“红崖文化”现象。
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也得出了许许多多关于红崖天书的设想和解释,却无一能拿出真凭实据。
一些专家认为是皇帝所颁的一道“讨伐诏檄”;有人认为刻的是诸葛亮南征的有关传说和遗迹;还有人认为是夏禹治水功成之后的刻石纪念......
诸葛亮写红崖说
据传,当年蜀军与孟获交战,坝陵河败退红崖山,安营之后卸甲晾晒山坡上,故此,红崖山又称晒甲山。
在坝陵桥以西的古驿道上,至今仍有不少关于蜀汉南征的历史地名,诸如孔明塘、关索洞、马创井、孟获屯、诸葛营等。
那么,晒甲山上的红崖天书会不会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关呢?

最初发现红崖天书的是明世宗嘉靖年间的一位举人,此人名为邵元善,并且还为这一奇迹写了首诗。
诗的描述中提到,红崖天书是当年诸葛亮与当地少数民族结盟纪念的一种图谱。
这种把红崖天书说成是与诸葛亮有关的说法,在明代以后很多地方志中都有过描述,因此有人又把红崖天书称作“诸葛碑”。

伐燕诏檄说
这是一位对红崖天书研究了九年的学者得出的结论,认为红崖天书是建文帝的“伐燕诏檄”。
这个天书成书于朱棣时代,是从皇宫逃出的建文帝所写,叫做“伐燕诏檄”。
我们知道当时的历史史实就是燕王朱棣带兵谋反,最后打进南京,建文帝不得不逃出南京,自此消失在历史中。

建文帝在皇叔朱棣篡位之后,便在亲信随从的保护下,隐匿到了贵州的山谷之间。
建文帝很想号召臣民支持他东山再起,但苦于自己的身单力孤,便想出了这么一个讨伐朱棣的檄文。
让随从以金文的变体加上篆体、隶书、象形文字、草书以及图画的形义综合成一种杂体,然后用皇帝诏书的形式写于红崖之上。

关于红崖天书没有详细的古文字资料,年代又比较久远,所以现各种研究也只能处于猜测阶段。
可以说,哪一种说法都看似合理,但哪一种说法又似乎站不住脚。
不得已,在1995年,当时的贵州安顺地方政府贴出“破译红崖天书”的悬赏告示。
这激发了不少国内外学者的积极性,但二十多年后仍未有非常确切的答案。
时至今日,壮观奇丽的红崖天书,依然扑朔迷离,期待着人们去探索、去解开这个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