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烤”的原料为精白面粉、白糖、鸡蛋、食油。
制作“烤”的工具为剪刀、刻刀、擀面杖、摊晾用的筛子或匾。
在制作“烤”时,为使“烤”在炸毕食用时松脆香甜不粘牙舌,在和面时要加入适量的新鲜鸡蛋和细白糖(红糖会影响制成品的色泽)。在将面团反复揉搓按压到软硬柔滑适当后,用擀面杖擀到厚薄适中(略厚于通常用的馄钝皮),然后按欲制作成何种形状而切成或方或圆的小块面皮(一般不小于馄饨皮子)。
取一块面皮揉上些“小粉”(生粉),将面皮按设想的图案需要对折到面皮的中心线或某个部位后粘合住,用剪刀或刻刀在这对折处将它按适当粗细剪开到粘合处略前为止,然后从对合处将它们分开,按想要做成的图案将这些对合部分一一展开并在彼此交叉处使之粘牢,这只生“烤”就做成了。
然后,将生“烤”摊平在筛子或竹匾里晾晒至拿起时整体不会变形为度(不宜曝晒以防断裂),用足量的食油在中火略低状态下煎炸,油炸过程中不宜多翻动以防细条断裂影响外观,以炸到整体呈淡黄而亮丽时为最佳。一过这火侯,待其冷却后即变得焦枯晦暗,则在食用时已经味觉焦苦而前功尽弃!
剪刻“烤”的图案,通常以多边多枝条形为主,因此多取自然界的花鸟虫鱼以及人类的若干装饰品为参照物,如飞鸟、蜻蜓、蝴蝶、知了、纺织娘、虾、蟹、鱼、各式花卉、向日葵、花篮、被拍、发簪等等。由于是以面皮为剪刻的原料和对象,因此那许多细枝状面条必须有一个中心体才可以使之连接和粘贴为一体,这就使任何图案的生“烤”都有一个较大较厚的主体,这就使该部分在油炸时可能会出现生熟脆韧不一而影响食用。故应在这个主体部分刻上若干匀称的三角口子,这些口子一经油炸即翘起如鱼鳞,就可使该主体内部既被炸熟表面又不呆板。

剪刻图案后摊晾

花篮形

发簪形

双鱼形

被拍形

发簪形




各种各样图案的“烤”
相关习俗
以前在没种植“双季稻”的年代里,每到夏秋之交就有个“歇秋”的时段,那些出嫁后且大部分有了子女的年轻妇女们,便在“歇秋”期间带着孩子回娘家看望父母长辈和众亲属,故在本地俗谚中有“种完黄秧,望望爷娘”的说法。
回娘家去望爷娘亲属总要携带些礼物,而农家人又向来崇尚节俭,因此就很自然地用某些自产自做的食品来尽到这份礼数。但这时侯天气还很炎热,大部分熟食容易发馊变质而不宜久放,于是,“烤”这一以当年新收小麦为主料的、油炸后又能保存多天且可以做出各种式样的小吃便应运而生了。
“烤”的制作不但需要多量的精细面粉和食油,调料中还需要适量的白糖和鸡蛋,还要有闲适的时间和相应的人手才能制做……。因此,当它作为出嫁女子在歇秋回娘家望爷娘期间必备的一种自制食品时,就从一个侧面将这女子在婆家的生活水平、地位程度和人际关系展示出来了:如果该女子的夫家生活条件是较好的,且她与公婆姑娘妯娌的关系是和谐愉悦的,与邻里间关系是协调的话,则其携回娘家的“烤”不但量多质好,更由于它的制作是经由多人之手而式样丰富做工精巧。反之,则就可想而知了。这是一个方面。
其次,这一以回娘家“望爷娘”为核心的亲属范围,是以该女子在娘家的同胞兄弟姐妹和叔伯家人员的数量多少为基准点,又兼及宅上邻里间关系亲疏程度而有所扩大。如果该女子在娘家的这类属于近亲范围的人家多、人数众,且娘家人历来与邻里间是关系和好的话,那么她这番回娘家所携带“烤”的数量就会相当可观。因为所有这些人家她都要送一些给他们,至少也要一人一只。这一方面是尽到礼数,另一方面也是向众亲和宅邻们显示自己在夫家的生存状态和地位关系。这样,该女子此番回娘家之行不但给自己和夫妻双方的家庭挣足了面子,娘家人对她在婆家的生存状况也因此而免除了忧虑。这是中国农村社会中所有有女儿的父母们最为之牵肠挂肚的一件事情!
那些风风光光回娘家的女子们,这时侯进娘家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丈夫挑来的罩篮盖,把第一格里的“烤”拿出来见人送上一只。那些特别讲究会“做人”和要“面子”的女子,往往会把做得最玲珑小巧的“烤”放在第一格以便于送人品尝,并借此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于是在众人的一番夸奖中,使该女子得到了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和愉悦满足感。
在历来以宗族村社为联系的主要纽带和相互支撑的乡村社会里,人们是极其看重这种由善不善于“做人”而形成的在该生存环境中的关系状态和程度的,它对那些大姓宗族而言更可以强化其力量与优势而牢固其地位;对那些小姓或家族人口较少之家来说,和宅邻间的关系融洽程度可以弥补其宗姓力量的不足,因而是影响其生存状态的重大事情,是绝大多数农家决不会忽视的。因此,通常农家做父母长辈者在告诫子女特别是出嫁的女儿时,总是把如何“做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而反复叮嘱。
而如果某姓或某人家在一个村庄里只想独来独往,或者“做人不道地”甚或刁奸促侠极为势利的话,且不说是否会有人欺侮,在完全以自然经济运作和靠天吃饭的环境里,没有宗族村社力量支撑和宅邻间的相互邦扶,谁想在这种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里无风无浪地生存着,那几乎是不大可能的。
这一由乡村社会结构特征所形成的生存环境,便形成了乡村中普遍存在着的、且往往成为人们赞赏的所谓厚重的乡谊和相对纯朴的人情关系这样一种社会人文环境,并由此而形成了乡村中人似乎特别注重和讲究“面子”的特性。
因此,在女子出嫁和生儿育女后回娘家看望爷娘这一似乎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现象中,实际上蕴含着相当丰富的乡村社会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特色。
如果制作“烤”的女子既心灵手巧又见多识广且极具耐心,则在她们手里就会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式样被剪刻捏制出来,从而使“烤”名符其实地成为一种工艺品式的食品。食用者在品尝佳味之前就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于是在细咬慢嚼间边欣赏边品味……。这样,“烤”这一食品即以其在形、色、气、味诸多方面的完满结合而使食者原先那种感性美因此而得到了升华,从而使美食文化显示出它那独特的效应。
因此,凡打算做了“烤”拿回娘家去望爷娘亲人的女子,都会用足自己的聪明才智或请动婆家所有女性及宅邻中的要好女伴,一起来制作这一蕴含着丰富涵义的小吃食品。它将关系到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地位程度、女眷关系疏密状态、智慧能力和名声等等的评判和认定……。所有这一切,对农村女子来说实在是一件极为重要的大事。这是出嫁女子在回娘家望爷娘时总要做“烤”的最通常的一种说法。
此外,还有如下这种说法:在“歇秋”期间恰有一个“七巧节”,它在乡村社会的传统印象里是各个女子比试手脚灵巧的日子。这天晚上,彼此要好的姑娘们在半圆形月亮的朦胧亮光下,一边凭各自想象指点着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星,一边在心里畅想着对将来婚嫁的美好祈盼,并趁此机会在彼此间展示或赠送些自编自织的小手艺品,借此衡量小姐妹间的灵巧程度。而那些出嫁并有了子女的女子们,也会在七巧节前后回娘家望爷娘,并在此期间与本宅本村原来要好的小姐妹们相聚一番。在这相聚过程中,彼此间就会借互送小吃“烤”的途径和方式,在各比其巧中观察和衡量对方的生活状况等有关做人的情况,并有可能对各自今后的生活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如在“比巧”后觉得自己略胜她人者,则其人对自己的“做人”和生活会因此充满信心而更感愉快和满足,等等)。
因此,“烤”又被称之为“巧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