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颛桥们家里的年夜饭上是少不了热乎乎、香糯可口的桶蒸糕,这种传承了上百年的传统食品甚至吸引了闵行地区以外的食客们。桶蒸糕的“个头”很大,直径约30厘米,厚度也有6厘米左右。切一块放在嘴边,香甜之气满溢,咬上一口,软糯且不粘牙,甚是美味。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颛桥镇及其周边几个乡镇的农村中,在逢年过节或有喜事或造房子时,农家都要蒸桶蒸糕和做圆团塌饼,这种糕点既能当招待亲朋好友的点心又能讨口彩。本地民间历来就有蒸制桶蒸糕的传统,以往农家在种植水稻时,无论是在解放前“单干户”时期还是解放后“集体化”生产时,都要种植一部分糯稻以供蒸糕做圆团塌饼等之用。据罗家桶蒸糕现有制作者罗仁官母亲和宋爱华母亲介绍,在他们的爷爷奶奶时,乡间蒸制桶蒸糕及其它糕点就已习以为常了。由此看来,这种糕点在本地民间至少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
桶蒸糕以糯米粉为主并加入适当比例的粳米粉(一般以3∶1或7.5∶2.5为较适当的比例)掺水拌合至“捏紧成团、放开松散”程度以后,用密眼筛子筛至粉中没有团粒状,拌入糖或相关甜品佐料,然后将糕粉均匀地盛入由老杉木板做成的糕桶内(桶内径约30厘米),糕桶底板上放置用稻柴杆或黄草编成的薄帘以防糕体粘连于底板;将糕桶置于有足量清水的镬子中不加锅盖隔水用高火蒸煮,边蒸边添加糕粉至需要的厚度后盖上锅盖再蒸数分钟即可(蒸的火候、时间都有讲究)。一般厚薄在6厘米左右,一蒸熟糕约重8至10斤。当糕体呈透亮色且用指按压有弹性时即可拿起倒于竹匾或筛子中摊晾,冷却至表面有糕皮时即可切开食用。
桶蒸糕的品类由所加甜物佐料的品种而定,如均以赤豆拌合粉中的即为“赤豆糕”;如以蜜钱拌粉再逐层加入红糖或白糖的即为“蜜饯红糖(或白糖)夹心糕”;或“桂花夹心糖糕”等等。但不论是何种糕,在拌粉时都要拌入适量的白糖,这样就使整体的糕均有一定的甜味感。
“有钱没钱,蒸糕过年。”为将桶蒸糕传统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也让更多人能够尝到这种传统食品,2015年6月颛桥镇桶蒸糕荣获“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仁官宋爱华夫妻俩制作桶蒸糕



在蒸糕时添加糕粉

桶蒸糕的蒸煮

桶蒸糕的出锅

在刚出锅的热糕上洒上一些凉水使糕体亮润而不粘手

如琥珀色的蜜饯红糖夹心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