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骏的“学位门”,汪晖与朱学勤被指涉嫌抄袭,可谓最近一段时间最热的新闻事件,说其热,不仅是指其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而更是指其之“热闹”,即事件引发了喧嚣的争论,真正可谓吵得一塌糊涂。
之所以会被吵得一塌糊涂,在笔者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原本并不复杂的事件被某些人,并被媒体,人为的加进了许多佐料加以搅拌,从而成功的将事件搅拌成了一锅浆糊。也使任何参与事件争论或者讨论者,都难以避免的会被浆糊所羁绊。于是,所有的商榷都变成了浆糊阵中似乎没有多少意义的言说,而在这种意义被弱化的喧嚣中,某些最为根本的常识事实上已然被遗忘。
或许,时代已然走入了一个遗忘了“常识”之境地吧?
所谓常识,在笔者看来,或者可以被理解为社会上没有歧义和分歧的某种共识。在一段相对漫长的时空中,常识可能对,也可能错,但无论对错,在一个特点时间节点的空间内,当然那时间的节点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社会不会产生对常识的怀疑,不会有分歧和争吵。
然而,今天时代的尴尬却在于“常识”的缺乏。
围绕汪晖、朱学勤涉嫌抄袭事件,所缺乏的是学术界对于何为“抄袭”,以及学术文章应当有怎样的写作规范之共识。所反映者可谓“学术共同体”在当下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之镜花水月的虚无。
以笔者愚见,在缺乏最为基本之共识的论域场中,无论是汪晖,还是朱学勤,其涉嫌抄袭都注定只能成为无头的公案,充满悬疑的将国内学术界之令人悲哀的丑陋暴露无遗。
而围绕唐骏“学位门”的风波,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在最为基本的道德标准,伦理价值问题上出现了某种分歧。
简单说,唐骏是否构成了对公众的欺骗?唐骏是否需要对公众道歉?口口声声称自己“真诚”的唐骏是否真的真诚?这些原本应当是最简单也最基本的问题,如今却没有了“共识”的回答。
而这共识的缺乏也就构成了唐骏得以继续风光无限的客观外部环境。于是,至少也是有着挑战社会道德底线之嫌疑的唐骏却依然可以“风光”的回乡,并“风光”的声称将会带给家乡一家上市公司,并在“风光”中至少也是在表面上继续表演着自己的“成功”。
也于是,唐骏才敢言:“在过去的两个星期里,各家媒体铺天盖地的在报道一个人、一件事,小到老百姓,大到中南海都知道他,由此可知这个人到底有多知名。他就是省常中的著名校友——唐骏……这样的炒作很多一线艺人都渴望发生在自己身上,却偏偏发生在我这个普通人身上。而所有这些都只是空穴来风,网络的炒作而已。”
好一个“空穴来风,网络炒作”!
然而,在一个失落了常识的时代,有唐骏式的成功以及唐骏式的“风光”不也很正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