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奇先生很小儿科的想吓唬谁呢?

(2009-02-27 16:55:39)
标签:

讲习会

弟子

国学

笔者

傅奇

中国

杂谈

    日前,李辉发文质疑文怀沙,文怀沙名为回应,实为回避。
    其实以笔者愚见,李辉质疑之言即出,文怀沙所谓“大师”之沙滩雕塑就已然轰然坍塌。坊间没有更多的追问与过于激烈的言词相加,盖因其毕竟已是一位高寿的长者。
    然而,相对于文氏本人的相对低调和虚言回避,某些文氏的支持者却似乎振振有词的依然在为文氏辩护。
    本来文氏之大师就如同余含泪秋雨大师一样,都可谓不知所谓,充其量也就是消费时代的流行商品罢了,有人生产,自然有人买,买来了,用完了,然后自然就会随手当废物一样的丢弃罢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其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只是流行之商品,也总是需要某种规范的,倘若其竟然意欲成为什么“毒奶粉”,又或者竟是蒙牛之特仑苏,那倒也是需要被曝曝光,以警醒世人的。
    正是出于这一原因,笔者以为对于文氏之支持者某些貌似有理,实则却是在继续搅混水的某些说法就不无商榷的必要。
    如日前,就有傅奇先生就文怀沙是否章门弟子一事,求证于朱季海先生,并转述朱先生的回答:“答复是见过面,是章氏国学讲习会的学生”。于是傅奇先生认为此乃文怀沙属于章门的铁证。
    其实,文怀沙是否属于章门弟子,文本人日前在答复李辉的视频里,就已然不再如是自道了,而只说自己听过章太炎先生苏州国学讲习会的课,并就所谓学生云云,辨称为“私淑”。
    对于文怀沙与章太炎先生的关系,笔者原本以为至文氏视频之说出,也就算是明白了,然而不知道为何会有人似乎不知道“学生”与“弟子”两者之不同,而依然在有意无意的将两者混为一物,从而误导公众。
    其实,章氏当年开国学讲习会,听过其课者甚众,这些人虽可以称为章太炎先生的学生,但却并不会被公认为章门“弟子”的。
    近代以来,就学术研究而言,“弟子”之说虽不似传统那般严格,但一般而言,所谓某人门下“弟子”者,总是需要有某种治学的精神、方法等方面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听过某师长的课就可以以弟子自居的。
    于今之世,社会一般公众或许并不会注意区分两者的不同,但就学术界而言,恐怕是绝不会“弟子”、学生混为一谈的,治学严谨的学者尤不会于此点有任何一点模糊。
    文怀沙是否章门弟子,这问题其实不难搞明白,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翻看一些近现代学人的文章著述,看可否能够找出有谁曾经在何种场合、哪篇文章中章门弟子文氏乎?再简单一些,就翻翻学界公认的章门弟子王仲荦、姚奠中先生的文章,看看他们何曾认文氏为同门乎?就连傅奇转述朱季海先生之言,不也仅是说其是“章氏国学讲习会的学生”,而非认同其为章们“弟子”吗?
    至于傅奇先生以朱季海先生“见过面,是章氏国学讲习会的学生”之言证明文氏年龄,在笔者看来,依然缺乏说服力。笔者记忆中姚奠中先生曾经说到过当初听章太炎国学讲习课者,年龄是从十几岁到几十岁的都有,则文氏13岁怎么就不可能了呢?
    此外,就行文而言,就事论事则可,然傅奇先生却转述朱季海先生言,说什么“朱老第一句话就说追问年龄是一种恶习,这是连小女孩都懂的事。”说实话,笔者很是怀疑如此转述是何用意?又,朱老究竟是在何种前后语境中说出这样的话呢?傅奇先生为何不交待的更清楚一些?要知道,追问年龄,用学术研究的话说就是考证一个人的年龄,这是研究人物必须要做的基本工作。以笔者之见,朱老绝不会没头没脑的如此断然否定“追问年龄”,更不会说什么小女孩都懂云云之类显然不是论学之语。
    傅奇在文章最后,言“如果有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以人身攻击为掩护,意在诋毁《四部文明》,相信会激起全体华人的反感,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说实话,这些话说的很不学术,颇有几分底气不足的虚张声势之意味。
    还说实话,在笔者看来,所谓“四部文明”这个说法就是狗屁不通。四部者,经史子集,简单说,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之文字记载被分为四部,而非四部文明加起来构成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笔者没看过这书,从介绍看,其是根据朝代划分为四部,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能这样划分吗?且“文明”虽然有某种类型的划分,然却不闻某一类型的文明有时代之划分。这其实乃是学术之常识,以堂堂国学大师自认,搞出这种不伦不类的玩意,倒也真正是勇于自创新说了。这可真正是无知者无畏也。
    不知道笔者此语在傅奇先生眼中是否也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以人身攻击为掩护,意在诋毁《四部文明》”?但所谓“激起全体华人的反感,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云云,则笔者相信傅奇先生实在是白日做梦,自说自话。
    想吓唬谁呢?
    其实,文氏无论如何也算是一位高龄老者,以一般人情论,似没必要对其个人紧追不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就可以徒倚长寿,欺世盗名。如是,则对其诘问,就不再属于个人之私怨,而具社会之意义。
    从这个意义言,傅奇先生最好不要“激起全体华人的反感,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云云,因为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学术性的质疑和论辨,而更象是很小儿科的吓唬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