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此呼吁,陈村的理由倒也简单,一是因为至少在他看来,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家,二是史铁生的健康情况,三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史铁生所坚持的纯文学创作经济效益并不好。因此,希望作家协会能将史铁生吸纳在体制内,以解决其生活的后顾之忧。
看了陈村的呼吁,笔者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也难以相信,难道成名甚早的史铁生竟然还不是专业作家?
有媒体在报道陈村为史铁生呼吁一事时,引用作家莫言的话说,国家即使只养一个专业作家,那也应当是史铁生。在笔者看来,莫言的看法和史铁生非专业作家的事实,首先无疑共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现行体制下专业作家的标准是什么?而在陈村和莫言看来,无论那标准是什么,史铁生显然无疑都是够资格的。
笔者不知道专业作家的标准是什么,也无意去琢磨,而只想从一个布衣百姓的草根视角,谈谈对史铁生之困境的看法,如果史铁生今日就医、生活之境况可以称之为困境的话。
首先,笔者同意陈村、莫言的观点,中国作协应当将史铁生吸纳为专业作家,否则在专业作家制度还存在的前提下,史铁生被排斥在专业作家队伍之外的事实,不啻是对这一制度的辛辣嘲讽。
其次,从发展的眼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专业作家制度应当废除。从这个角度而言,史铁生困境的解决不应当寄望于专业作家制度,而更应当寄望于其它途径。事实上,这里显然存在着一个问题,即现代社会里作家,特别是纯文学作家应当如何生存的问题。
依笔者的愚见,在现存的专业作家制度形成之前,事实上,问作家如何生存的问题并无多大意义。就历史的实际而言,恐怕也很少有作家是单纯靠写作为生的。煮字疗饥,从古至今,就不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生存之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专业作家制度的产生带来了这一问题。
远的不用说,仅以“五四”以来的情况看,稿费固然是作家谋生的一个途径,但更主要的途径恐怕还是在大学任教,或者从事其它职业。写作对于那时的作家来说,只是一种非职业行为。即使有少数人可以称其为职业作家,那也是因为其稿费收入已足以谋生,甚至还可以生活的很优裕,因而没有从事其它职业的必要。
史铁生无疑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但创作的成功,并不必然等于财富的获得,生活的无忧。其实应当说这才是历史的常态。然而,以史铁生所生活的现实的、客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则要求史铁生凭自己的一支笔打天下,求生存,则又显然是缺乏了解之同情,人文之关怀。
不知道中国作协是否会因为陈村的呼吁而有所行动?话题扯远一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在其患精神分裂症的那些日子里,其母校普林斯顿大学始终聘任他,原因仅仅是让他能够无后顾之忧的生活并且思想。笔者想,史铁生最终也应当能够找到自己的普普林斯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