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和他的小说《圣诞欢歌》
标签:
文化英语教学 |
分类: 社会文化与习俗 |
查尔斯·狄更斯(1812 - 1870)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欧洲最卓越的小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丰硕,贡献巨大,主要作品有《艰难时世》、《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等。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圣诞欢歌》又译《圣诞颂歌》、《小气财神》,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三部圣诞小说之一,创作于1843年。其他两部为《钟声》(The Chimes ) 和《炉边的窸蟀》(The Cricket on the Hearth)。这三部短篇小说虽没上段所提及的作品那么有名,但它们的象征意义却十分深远,尤其是它们奠定了现代圣诞节的寓意内涵。在《圣诞欢歌》出版的维多利亚时代,圣诞节并不为很多英国人所知。后来,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成了圣诞节的约定风俗,诸如家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餐饮,甚至“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的说法也是由此而得以流行的。因此,狄更斯被称作“圣诞之父”是不无道理的。
《圣诞欢歌》的主人翁斯克鲁奇(Scrooge)是一位腰缠万贯,却冷漠并自私透顶的吝啬鬼。圣诞夜他被三个圣诞精灵造访:“过去之灵”(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 )、“现在之灵”(the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 、“未来之灵”(the Ghost of Yet to Come ) 。“过去之灵”让他看到在孤单寂寞的童年生活中,他的姐姐对他倍加关爱的情景,以及他当学徒时,仁慈善良的老板菲茨威格(Fezziwig)在圣诞之夜和大家一起开心跳舞,款待员工的情形。于是他的心开始被软化,后悔自己对待雇员的态度,也对自己从一个贫穷却快乐的年轻人变成一个富有却失去亲情的老板感到懊悔;“现在之灵”带他到他的一个属下家里的圣诞聚会上,那是一个拿着可怜薪水的小职员,没有圣诞礼物,没有火鸡,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未来之灵”让他看到在他衰老之后病卧在床, 连圣诞节也没有亲人朋友来看望的孤苦景象。于是,他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才发现原来施与比接受更快乐。这一切渐渐唤醒他人性的另一面——同情、仁慈、爱心及喜悦。第二天圣诞节的早晨,雇员鲍勃(Bob)上班迟到了,他原以为斯克鲁奇会生气的。可雇主的这一番话既令他惊讶也同时心存感激:“我的好伙计,祝你圣诞快乐!我要给你加薪,而且还要尽力去帮助你贫困的家庭。快点把火生着,再去买一个煤筐。”接着他又买了一只特别大的火鸡叫人给鲍勃家送去。随后,他第一次去拜访了自己的外甥,在街上逢人便招呼道“圣诞快乐”,而人们也都报以和善的微笑。斯克鲁奇平生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快乐。“他的心在笑”,从乐善好施中他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狄更斯借用鬼魂来促使斯克鲁奇发生转变的文化背景是因为幽灵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有着巨大的力量。在说服人们弃恶从善方面,在基督教社会里没有什么能比鬼魂的力量更巨大。基督徒相信人死后都有来生,他们都希望死后能进天堂,而不希望由于前世所犯的罪恶而入地狱。然而,《圣诞欢歌》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告诫人们要拥有一颗善良、仁慈、怜悯、容忍之心。狄更斯在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斯克鲁奇这一人物形象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今日英语语汇中Scrooge(亦可写为scrooge)已成为一个词典必收的普通名词,意为“吝啬鬼”。这一语义便源自《圣诞欢歌》,由斯克鲁奇这一人物形象引申而来。
如今,狄更斯的《圣诞欢歌》已多次搬上银幕——故事片、动画片、音乐剧等等,类型多样,长短不一,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Albert Finney, George C. Scott 和 Jim Carrey 主演诠释的 Scrooge 三个版本。博主高度推荐,或许还可选一些片段作为教学资源呢。
(参考网络信息,并引用http://blog.sina.com.cn/200818karen部分内容)
关联阅读:
我的博文“狄更斯故居:Charles
其他图片信息:
http://photo.blog.sina.com.cn/category/u/1018560494/s/66206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