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画家王日祥之《牡丹》图说起
标签:
文化咏牡丹 |
分类: 叶天来诗联词集 |

从画家王日祥之《牡丹》图说起
昨天画家王日祥老师在微信朋友圈贴出了一幅《牡丹》图,图中以一首宋代王溥的《咏牡丹》诗落款,当时我将画与诗贴到朋友圈而引起轰动,包括诗人之我都感到奇怪,这是一首贬低牡丹花的诗,若以它作为落款,谁会要,要知道画家画牡丹通常取好意头,离不开《花开富贵》之类,问:为何画家取这首诗落款,为何王老师一反而为。
咏牡丹【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看来这首诗也有道理,它提倡脚踏实地,不要华而不实。是谁作的?若这样落款的画是没人要的。不过这也说明画家不同凡响,走自己的路。我记得王日祥在《秋之啄》上曾说过“击鼓传花自娱自乐”,估计老师是自娱的。
王老师过后这样说:这幅牡丹是按客人之要求而落款。我错了!
**********
查到了,该诗是宋代一位诗人王溥写的。
这首诗的作者王溥(922—982),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字齐物。后汉乾祐进士第一,为秘书郎;宋初为司空,加太子太师,封祁国公。卒赠侍中,谥康献。
枣花再小能结果实,桑叶更质朴无华,且柔嫩乏彩,可是能供蚕食后成丝。牡丹反而成了最可笑的对象,虽有“如斗”大的花,却既不能结果,也没有其他什么用场,“不成一事又空枝”。
另查到晚唐一位诗人王睿的《牡丹》与王溥这首《咏牡丹》一脉相承。
牡丹
【唐】 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看来古人对牡丹不是一面倒的赞赏。以下是古代最有名的赞美牡丹的诗篇,还有叶天来的《醉牡丹》。
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谓千古一绝了。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还有另一首:
思黯南墅赏牡丹【唐】刘禹锡
偶然相遇人间世,合在增城阿姥家。
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
罗隐更将其形容得楚楚动人,“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牡丹花【唐】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现代诗人叶天来的《醉牡丹》也不差:
叶天来之《醉牡丹》
晓艳花王入汉宫,丹霞愧照紫黄红。
凌香逸透心弦醉,生怕情多惹我疯。
连接:
下面是品诗文网《咏牡丹·[宋]王溥》原文与赏
牡丹以其花形硕大、色彩富丽,为人所重视。唐代刘禹锡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赏牡丹》)“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思黯南墅赏牡丹》)。罗隐更将其形容得楚楚动人,“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牡丹》)。但也有反其意而写之的,如中唐诗人王睿的牡丹诗:“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从牡丹只花无果、桃李花而后果的角度加以比较,说明要重实际,不要华而不实。
王溥这首《咏牡丹》和王睿诗一脉相承。枣花再小能结果实,桑叶更质朴无华,且柔嫩乏彩,可是能供蚕食后成丝。牡丹反而成了最可笑的对象,虽有“如斗”大的花,却既不能结果,也没有其他什么用场,“不成一事又空枝”。牡丹只花不实,它的长处就在于花可供人赏赞,唐代温庭筠称它“裁成艳思偏应巧,分得春光数最多”(《牡丹》)王睿和王溥所写,好像委屈了牡丹。其实,“始知无正色,爱恶随人情”(白居易《白牡丹》)。古人咏物多有寄托,因其托意不同而褒贬的角度也就有别。
这首诗既可看作讽刺“华而不实”,徒有其表而无实用的对象,也可视为讽刺那种徒具虚名而无实才的人,亦即“高者未必贤”之意,同样枣花、桑叶之喻,也能引出“下者未必愚”的结论。这首诗因其以独特的视角,一反常人的共识,显得新奇颖脱,精警动人。
前一篇:从画家王日祥之《牡丹》图说起
后一篇:蜂蝴蜓鸟(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