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苏曼殊《本事诗》所作(二)

(2021-05-29 04:23:15)
标签:

文化

苏曼殊

分类: 叶天来诗联词集

读苏曼殊《本事诗》所作(二)

 

幸相逢未嫁时

 

豆蔻姿年梦觉迟,娉娉玉貌我题诗。

 

洞房花烛深情夜,喜幸相逢未嫁时。

 

“恨不相逢未剃时”出自【民国】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选一》。

 

本事诗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恨不相逢未嫁时”出自【唐】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豆蔻”出自【唐】 杜牧《赠别 》。 

 

赠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洞房花烛夜

 

洞房,新婚夫妇的房间。花烛,旧式新婚之夜,洞房里点花烛,上面多用龙凤图案等做装饰。洞房花烛一词出处是北周·庾信《和咏舞》诗:"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古人就"洞房"咏诗的佳作也不胜牧举。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君子有所思行》中咏道:"甲等高闼,洞房结阿阁。"北周瘐信有《三和咏舞诗》,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唐朝诗人宋庆馀在《近试张水部》诗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更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

 

苏曼殊,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此处所选的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

 

“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上述二诗,极其典型地体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情僧”和云游“诗僧”的形象。读此二诗,这位才情横溢、浪漫奇幻、集亢奋与忧郁于一身的青年俊秀就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只可惜天不假俊杰以时间,苏曼殊只在人间度过了三十五个春秋,便在贫病中辞世,他以绚烂的生命浇灌出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朵奇葩。

 

 

 诗人叶天来

心态(诗)

 
书法家郭庆良书
读苏曼殊《本事诗》所作(二)
 
书法家何玲青书
读苏曼殊《本事诗》所作(二)

 
书法家梁敏常书
读苏曼殊《本事诗》所作(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