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身立德铸造精神—曾国藩修身篇

(2006-10-26 21:54:16)
分类: 时檬随笔

修身立德铸造精神—曾国藩修身篇

曾国藩像


    我一直对曾国藩这位最有影响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很感兴趣,虽然世人对他褒贬不一,甚至评价截然相反,有的称之为“圣相”,有的称之为“卖国贼”、“刽子手”,在他身上真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他的修身、治学、治家、处世、用人、带兵、为官、济世等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令人敬仰.今天为大家送上修身一篇.   

    三国时期,诸葛亮《兵要》中曾提到,“贵之而不骄,委之而不专,扶之而不隐,危之而不惧”。曾国藩在修身术中有此一讲,“修身立德,铸造精神”:

    中国知识分子,最富忧患意识和报国情怀。“位卑未敢忘忧国”,历代仁人志士莫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认为,身修则家齐,家齐则国治,国治则天下平。而在四者之中,修身最重要,实乃万丈大厦之基,身不修则一事无成,万事蹉跎。

    修身之道,首要者莫大于立志。志不立则事业无成,志不高远则容易流于平庸,然只有高远之志,夸夸其谈而不勤勉力行,也终将人生付诸东流。修身,须以“诚”为本,要忠信、不欺,戒除浮躁之心,加强修养,做谦谦君子。要淡泊、豁达、宽容、勤俭、廉洁、忍让、恭敬,方能游刃有余,铸造精神,升华价值。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业。

    “君子慎独,为善务实”,所谓独,是君子与小人共同所有,当小人在单独一人之时往往会产生一个狂妄的念头,狂妄之念积聚多了就会产生纵肆,欺负别人的坏事就办成了。君子在单独之时产生的念头由其秉性决定往往是真诚的,诚实积聚多了就会谨慎,而自己唯恐有错的功夫就下得多了。所以君子小人在单独处事上的距离与差异就不言而喻了。

    为此,曾国潘提出了“修身首在研几”、“修身四端”等修身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能够体察心中意欲善恶的研几功夫,最为修身之要。不体察欲念的善恶,心志就会放纵淫逸,难以控制。

    修身四端:慎于独处,则心胸安泰;端恭谨慎,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人们敬慕热爱;正心诚意,则神灵钦敬。慎独,就是禁私欲,连非常微小的方面也不放过,循理而行,时时如此,内省而无愧,所以心泰。主敬,就是仪容整齐严肃,内心思虑专一,所以身体强健。求仁,就是从本体上讲,有民胞物之以怀,大公无私,所以人们敬慕热爱。思诚,就是内心忠贞无二,言语笃实无欺,以至诚感万物,所以神灵钦敬。

    不言人过,谨慎修行。曾国藩在诫子弟里曾讲过,伏波将军马援,是一位绝代的英雄豪杰,而他在致他兄长之子的书信中告诫说:“我要你们听人家的过失,如同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但嘴上不能说。喜好议论人家长短,妄评政事法令的是非是我最厌恶的,宁死也不愿子孙有这类行为!”苏轼的诗句“始知真放本精微”,就是这个意思。

    积善成德,贤明自得。人一生下来,气质上相差得并不太远。为善成了习惯,就成为君子。即使有了过错,朋友直率地批评规劝来纠正他,还有的朋友用谦恭的语言劝挽他。倒退了有人鞭挞,进取了有人颂扬。做坏事成了习惯,就成为了小人。有了过错,则多方文饰,做他的朋友的,与他较疏远的心里认为不对却当面称赞他,较亲近的则曲意苟且迎合,害怕因坚持正义而损害了恩谊。这就是贤良的更贤良,而不肖的更加不肖的原因。

    修身治国须一秉乎礼。“礼”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来讲已经意识越来越为淡薄了。只有求之于人,用之于人时,才会有了虚伪的“礼”。而曾国藩所讲的礼却是我们应该最为汲取的精华部分。古代的君子是整治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全部秉持的是礼。从自身来说,舍弃了礼就无所谓道德,从功业来讲,舍弃了礼就无所谓政务。

    最后还有一点,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就是说要将自己的老实的本质还本来的面目,不可走投机取巧之路,纵使有以巧诈,仍要以浑含应付,以诚愚应付。否则勾心斗角,相互报复将是无休无止的。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但与刚愎不同。古人说,自胜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意。通俗来讲,就是如果不习惯早起,就无未亮即起;不习惯庄重尊敬,就强制参与一些仪式去习惯;不习惯劳苦,就强制与百姓同甘共苦,勤劳不倦,这就是强。不习惯有恒,而强制自己持之以恒,这就是毅。还这样做而是以气势胜人,是为刚愎。二者相似,却是天壤之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