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才”:一个失去所指的词汇

(2007-10-29 17:29:44)
标签:

我记录

生活变迁

教育杂谈

分类: 人生偶拾

“人才”:一个失去所指的词汇

 

  时间宛如一位诡谲的魔术师,在不动声色的流淌中荡去了我们曾经兴致盎然格外看重的东西。乍看起来,这个外表光怪陆离的世界每时每刻在上演着多少情节各异的活剧啊,然而细究一下,你很快发现,所有那些有声有色或无声无色的剧目,无不出自同一位导演之手——它的名字就叫时间。
  今年是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30年前,恢复高考的决定不啻一声平地惊雷,唤起了多少人已经冷却的生存热望,又更改了多少人原已沉沦的命运。我们不会忘记,以高考为契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曾经成为畅行于整个社会的强劲风尚,如今想来,那真是一段梦幻般的黄金岁月。
  时光如此无情,如今除了“人才市场”还不知所以然的标榜着这个字眼,在现实生活中,“人才”已不折不扣地成为一个乏人问津的半老徐娘。
  不久前,一家杂志不知为何心血来潮,突然提出要议论一下“人才的处境”这个话题。约稿者也找到了我,我非常不知趣地泼了一通凉水,认为这压根儿就是在谈论一个伪命题。
  如果“人才”是指那些在某一方面的单项才能或由单项才能构成的综合才能优异于社会成员平均值的人,那么据我观察,这等人是日益稀少了。今天放眼望去,满大街净是人才,人人握灵蛇之珠,个个操经世之才,我们确乎没有能力从这里面再单独拎出一部分人,称他们为“人才”。所谓“人才”,正日渐成为一个泛化了的指称。
  我愿意不存任何刻薄之心地讲一件事。在我所居住的这座院落里,有一位持有博士学位证书的女士,她是我们这座大院颇具知名度的“家庭妇女”(我确实不含任何贬义而仅只在陈述的意义上使用这一称谓),她年龄不大,能耐却颇为不凡,尤其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那种以较小的成本获取较大收益的能耐极为出色,所以人家刚四十岁时就已经是教授了。不久前的一日,我突然发现一向邋遢的她居然修饰得花枝招展,手握网球拍,衣裙飘曳地在大院里徜徉,面容上写满了掩抑不住的得意。后来得知,她刚刚通过了博导资格评审,马上就要成为“博导”啦。原来,人家在“人才”的梯级上又大进了一步。她搞的是党建专业,想一想,人家从此就要带党建专业的博士生了,已经步入党建专业的“顶级方阵”,为我们这个党培养如何建设的最高层次人才了,心情能不既凝重而又飘飘然吗?
  据我所知,此女士的学问实在比较“水”,一位曾跟她打过交道的书商讲,在她家里除了与书商合作编的那种垃圾书,就见不到几本真正有品位的书(可不要小看书商的眼力哟!)。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位女士是“人才”。博士以及博士生导师,焉能不是人才?在这个真实的故事背景下,我想,如果我们不加界定地泛泛谈论“人才”的处境,我不知该置何辞?
  那家杂志提起“人才的处境”这一话题的潜在意图,我不是不明白,他们的本意就是想谈论那些与社会平均值不尽相符的某些人的处境。当时我说,这多少有些自我作秀的感觉。这样的人历来的处境都说不上顺遂,今天也依然如故。然而,如果说在过去年代那些“才不容世”者尚存几分悲壮,今日的“才不济事”者却只有怨自己。因为随着社会的高度组织化,分工的日益精细,我们的社会已经发育得体态庞大无比,各式各样的学科应有尽有,只要你有心计,有毅力,完全可以通过考试途径获取一个学衔,使自己成为一个“人才”。不懂政治?没关系,你可以去攻读一个政治学学位;不懂企业管理?也没有关系,你可以攻读管理学学位或者MBA;不会写文章,那你就去拿一个写作学位;你连一个科长都没有当过?问题也不大,拿一个行政管理学位或者MPA。反正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如同一个“量贩”一样,已经为各色有志者备好了各种规格型号的学位,就等着您去“攻读”啦。等到你终于拥有学衔、持有学位后,谁还能说你不是“人才”呢?但倘若你不知趣,明明意识到自己与这个时代需要的平均值之间的错位,却不明智地调适自己,反过来却想苛求平均值就范于你,那很不客气,你就只好站在“人才”的梯队之外了。
  我们的社会已经给人才提供了相当优越的条件,已经无须操心“人才的处境”这类依据不足的问题了。剩下的问题只是对那些站在人才梯队之外、而又不肯认同社会平均值的人提出的:你愿意选择哪一种生存类型作为自己的归宿——是从众随流做一个“人才”?还是保持自己的个性,做一个你愿意成为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