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更看重“人的提升”(外一篇)

(2005-11-18 22:29:40)
分类: 读书一得

我更看重“人的提升”

——曲直作品集《夏天的记忆》代序

 

    这个作者在如林的文学爱好者中是极为普通的。他的迄今为止的作品似乎也没有产生广泛的反响或者轰动。中国工人出版社能够出版一个并不知名的作者的作品集,在我看来,这首先显示了他们(工人出版社三编室的同志)扶持奖掖无名的十足的善意和美意。

    由于某种偶然的机缘,我与这本作品集的作者曲直有过较多的交往,又因为我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对他的创作状况还算了解,所以当他希望我为这本书写几句话时,我也就欣然应命了。他是一个在并不太顺遂的环境中始终坚持奋斗、不懈笔耕的“文学青年”。他的社会身份目前还是——农民,由此即不难想象在爬完这本书的一个一个格子时,他所付出的诸般艰辛。

当我们回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国内青年价值取向的流变时,会发现一个阵容最庞大、特征最显明的“青年群落”,这就是成千上万痴迷于文学投身于文学的文学青年大军——他们正是把文学作为自己自我实现的方式,在八十年代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文学几乎成了中国青年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第一选择”。尽管文学(诗)从根性上来说是属于青年、属于青春的事业,然而像中国大陆八十年代所呈现过的,一个民族的年轻儿女有如此众多的人投入到向文学朝觐的行列中(其数量绝对在千万以上),仍是不多见的。无可置疑地(这一点也十分残酷),这些人中的大多数终了也未能“出人头地”,实现自己当初的梦想。但我始终认为,他们作为一群奋斗、追求、上进的年轻灵魂,必定会在一个民族向现代化挺进的历程中,作为一个“集体形象”获得应该铭记的一笔,——不能不承认,如此众多的青年趋向文学,对我们这个民族民智的开启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可贵的奋斗精神,在经过冷静缜密的总结后,会作为一种“精神基因”殖入后来的追求者体内。

今天,中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进程之中,随着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以工商文化为主导标志及主导秩序的根本性嬗变,社会结构敞开了多向发育的可能,以往那种一门心思或者说“死心眼儿”地扎到文学上的青年,无论就人数上还是就投入程度上来讲,都势所必然地呈现递降趋势。这是一种健康的下降,因为它意味着青年们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可能性,有了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天地,他们再也不必非要挤在文学的“羊肠小道”上了。

当然,痴情于文学的人也不会就此绝灭。如果我们把文学事业理解成一种其要旨在于提高自己生命境界的情操、心胸和精神态度的话(而不是写了多少字、发表了多少篇、出版了多少书),那么,在人的一生中有过这样一个阶段,的确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深信它甚至能够改变人的生命质量。

不管怎么说,曲直恰好正是前面我所讲到的那支青年大军中的一员,他的文学创作就起步于那时。而且他难能可贵地至今保持着对文学的一腔钟情。几年来,数度迁徙几经变动,个人处境有过许多次身不由己的大小变化,但他始终不改初衷地顽固坚持着对文学的“恋情”。这一点我是深为感佩的。我当然明白,在一项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就,并不同你坚持的程度、投入的时间乃至付出的艰辛一定成正比。而且所谓“成就”,它是一种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综合支配的“古怪之物”,其中有一些非人力所能企及的神秘经络。我更倾向于看重在从事一项事业(譬如文学)时人所达到的境界,看重人是否从他所投身的事业中获得了“人的提升”,至于目力所见的具体得失,我总以为是等而下之的事情。说真的,文坛上那些耀武扬威的衮衮诸公们又有多少压根儿与文学无关,他们自己与我们旁观者心里其实都是有数的。

话绕得这么远,我的意思是想说,如果说曲直迄今为止的创作还远不能令他自己以及我们满意的话,那其实也是正常的,我希望他不必气馁。如果他下定决心仍然愿意在已经走上的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我想他有两项重要的工作必须着手进行,一是要对自己身上的某些优长能达到更深明的体认,二是要不留情地辨析和剔除那些迄今影响他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两方面当然都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倘若曲直能艰苦地完成它们,那么我有信心认定,我们将能够看见他的创作开始一番新局面。我想,这也会是热心帮助他的出版者们的期待。

                               (本文写于1993年4月)

 

我更看重“人的提升”(外一篇)

 

一部能够存活下去的作品

——推荐长篇小说《瑞蚨祥与孟洛川》

没有任何预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基层作家”竟然冷不丁地甩出这么一部有声有色的作品来。在为其中的精彩篇什击节赞叹之时,确实令人感慨那句老话:“英雄莫问出处”。这部凡30余万字的作品,在山东《齐鲁晚报》独家连载时,曾引起相当强烈的社会反响,将近大半年的连载过程里,一直处于读者的热切关注之中,甚至因此而派生出了一个专门发表读者观点的“边看边说”的新栏目。据说在不少热心读者那里,该书的结集出版几乎成了他们萦萦挂怀的事情。这在一个文学萧条的时代,简直堪谓一种奇观。作家出版社的杨德华以其良好的职业嗅觉,一口“叼”住了它,在我看来,除了显示出这个家伙老辣的眼光和判断力,其实他着实还占了不小的便宜。

“瑞蚨祥”是我国声名遐迩的传统商号,孟洛川则是它的创始者和将其推向鼎盛者。在孟洛川的一手操理下,瑞蚨祥在不到40年时间里,由济南的一个普通商号,发展壮大成为遍布全国范围拥有近百家分号,集经营布匹、绸缎、绣品、皮货、棉纱、纺织、印染、钱庄、当铺、茶叶、金银首饰等众多项目之大成,在当时的商界(乃至政界)可以呼风唤雨的商业王国,孟本人也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民族商业资本家,其发展过程颇富传奇性。曲直的这部《瑞蚨祥与孟洛川》即通过对一代巨商孟洛川经商经历和个人命运的叙写,展示了这位传奇人物在商业竞争及个人发展上的诸般雄才奇略。作品深得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精髓,在组合历史材料和展示历史场面上,都显示出不凡的能力。小说内蕴丰富,除了以孟洛川为主轴,迭次展开他的奇特遭际和经商谋略的过人才具外,对清末民初处于大变动前夜的中国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官场风气,以及由西风东渐带来的社会心态、民俗风情的嬗变,也都有生动可信的表现。尽管包容的含量非常庞杂,但作品紧扣人心开阖有致,处理得不落俗套,使全书一直保持着引人入胜的内在张力,确为一部赏心悦目的难得佳作。

我在看这部作品时,总是联想到另一个人,就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出任过大藏大臣,后来弃官从商创办了500多家企业(包括现在的日本第一劝业银行、日本邮船公司),被日本人尊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涩泽荣一在自己80岁的高龄时,回顾和总结自己经商兴办实业的经历,觉得感慨良多,于是决定写一本书,这本书名为《〈论语〉与算盘》,后被日本人奉为“商务圣经”。涩泽荣一认为,经商谋财赚钱的圭臬是“士魂商才”,主张经商者要追求利(以算盘为象征),同时一定还要在求利中葆有义(以《论语》为象征)。他自己正是秉持着这样一种理念去经商和从事商业活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孟洛川作为《论语》故乡的同样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商界奇人,我揣测,身上一定是不缺乏“士魂商才”的基因的。这一点在目前的作品中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展示。而作为一个待完成的作品,我希望作者在后续的创作中更自觉地把握这一取向。这样努力并不是说要把孟洛川塑造成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而是希望在一种更高远的精神背景下展开人物的命运,展示人物更为丰富的心灵底色。这样一种取向也将有利于为我们正在着力推进的市场经济,提供更多丰富健康的建设性因素。

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作品来说,因为刚刚写到孟洛川从出道到20岁短短两三年的际遇,他人生的大棋局只是初初摆开,所以我们领略到的多少有些一马平川、过分顺遂之感。我想作者在后续的创作中一定会展示那一代民族资本家“命定的”悲剧性。但即使纯从写完的部分来看,这种欢快的、喜气洋洋的气氛也还是太浓郁了一些,让人多少产生有小说家一意为之的感觉,待全部作品完成后,作家似应回过头来对这一部分作必要的重新收拾。否则,这一部分的“精神向度”届时就会显得孱弱了。这是不得不提醒作者考虑的。但无论如何,这部作品业已禀具的优异品质,使它已经可以无愧地称之为优秀作品。

如果用一句话来对《瑞蚨祥与孟洛川》作评价,我愿意说,这是一部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无论我们对它的具体评价有什么歧异,毫无疑问,它作为一部作品是一定能够存活下去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珍惜梦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