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頁(壹佰肆拾陸)
元旦三頁家那小鍋豆終於要回家了,說是直接坐高鐵到蕪湖,把那輛塵封在地下室負一層的艾瑞澤五,想辦法搞到汽車修理廠大修一下,看能不能通過檢驗,看來又得放血了。他倒好,讓老父親先把駕照拿到,然後就買了新能源車子,因為是自家員工,四十萬打了三四折,幹了十五萬九,再加買保險等,估計十八萬。這回回來,也不知道車子還能不能修好通過檢驗,再加買三千七保險,這一起回到一塊,估計共用二十萬出頭,對於一個地方幾千塊一個月,這還讓人能吃得消嗎?但願車子能開完成他老爸的私駕遊夢吧!這自從三頁好不容易拿到駕照後,有好幾個月沒動過車了,估計已經忘記怎麼開了。且撇開自駕夢,先啟動詩詞夢吧。有人問,三頁你沒兩三年就退休了,到那時你一定在家閑著急。其實三頁倒並不著急。因為三頁早在人到中年時,就找到了興趣愛好,即研究方志及家譜並詩詞。尤其是研究古詩詞,將成為退休後最大的業趣。三頁每每在工作閒暇之餘,就翻翻十三世祖懶蠶詩稿。十二月二十三日,讀到其中這首《丙子(1636)重陽前,同錢而矜(而矜)、陸子敬用湯若士(湯顯祖號若士)<</span>白水(院)>詩韻》:“穆穆孤行憺不歸,百年今夕一燈微。持螯對子情何已,搔首淩風意欲飛。老去酈其耽酒傲,狂來陳孺食糠肥。劉生筆塚徒如許,忽忽秋風又授衣。”
這首詩是懶蠶同錢、陸兩友賦湯顯祖《白水院》詩韻,白水院位於金溪靈欲峰東麓,志載為唐天寶年間馬祖道一從從閩來贛開建,至明代該院仍香火興旺。湯顯祖來遊正值春光明媚,以暮色蒼茫中的春景入詩題《白水院》:“庭光欲盡山明歸,古木溪頭燈火微。客子行舟隨地轉,閨人破鏡一天飛。多名楚雀暮枝急,無數河魚春水肥。歸去文昌門外井,紅桃香露滿人衣”,詩借春光的美麗,描繪了家鄉的可愛,那溪頭的微燈,暮歸的鳥雀,春水的肥魚,校花的香露,無不浸染了詩人輕鬆怡悅之情;白水溪頭,文昌門外,無不沐浴在一片融融春意之中。懶蠶公的這首《丙子重陽前》詩的大意是:平素穆穆自處,孤行已意。心情憺然,不思歸悔,千百年來的九九重陽節前的今夜,對於一介落逝腐儒老生來說,惟有面對一盞黯淡的青燈,而一起舉杯相酬,感喟慢慢老去的歲月。自古秋螯把酒之樂,乃視為人生一大樂事。與諸君舉杯對飲,情致何已如此無盡、意趣橫生。我何已如此情不自已,搔首弄姿,仿佛淩風高飛,飄飄欲仙。
自許酈食其,陳留高陽人,少年時就嗜好飲酒,常混跡於酒肆中,自稱高陽酒徒,酈食其年老仍耽酒傲世。酈食其戰國末期人,早年愛好讀書,關注國家局勢,能言善辯,噓枯吹生,大有戰國時代縱橫家遺風。泰滅魏,家貧落魄,淪為陳留門吏,孤傲不馴。當陳勝、項梁趙義軍路過高陽時,酈非常輕視,認為鼠目寸光之輩,不足舉大事,只對劉邦敬佩,認為雄才大略,或一起共事。在漢代開國謀士中,酈穩健不如蕭何,戰略眼光不如張良,機智不如陳平,但他縱酒使氣,疏闊狂放,跟劉邦很對脾氣,為劉邦最喜歡者,不僅富於謀
略,勇於冒險,以非凡的政治遠見和卓越的政治見解,為劉邦成就大業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懶蠶生平自以陳平丞相少時直分貧困,卻偏愛讀書,尤喜黃帝、老子學說。陳平與哥住一起,哥承擔種地,聽任陳平喜歡交遊、狂放不羈,出外遊學。有人見其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問家裡這麼窮,吃什麼長這麼魁梧?嫂婦惱恨其不顧家庭,不從事勞動生產,說也不過吃糠咽菜罷了。一年正逢社祭,人們推舉陳平為社廟社宰,主持祭社神為大家分肉,一塊塊分得十分均勻。鄉人紛紛稱許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稱職。陳平感慨說,假如能有機會治理天下,也會像分肉一樣恰當稱職!可見其才能與志向。富人家沒肯把女兒娶給他,娶窮家又感羞恥。最後戶牖富人張負孫女嫁人五次,丈夫死了,沒人敢娶,陳毅平卻想娶她。鄉里有人辦喪事,陳平因家窮就去幫助料理喪事,靠早去晚歸得些報酬補貼家用,張負在喪家見到,便相中高大魁梧陳平,張負到陳家,見在靠近外城城牆的偏僻小巷裡,拿一張破席當門,門外卻有很多貴人留下的車輪印跡,兒子說,陳平窮又不事勞動,全縣人恥笑所作所為,為何偏把女兒許給他。張負說哪有儀錶堂堂像陳平的人會長久貧寒卑賤嗎?因陳平窮,張就借錢給他行聘,還給置辦酒席錢來娶親,並告誡孫女,不要因其家窮侍奉人家不小心,侍奉長史長嫂如侍奉父母一樣。從此陳平日益富裕,交遊越來越廣。
詩最後說,縱使伶醉醉、懷素退筆塚,又徒奈如此?忽忽一陣陣蕭瑟秋風吹來,老來冷落書生又須製備寒衣(古代以九月為授衣之時),一陣陣蕭然失意之情又將幽幽襲來。竹林七賢劉伶,崇尚老莊思想,常坐鹿車,走到哪裡和(飲吟)到哪裡,後跟人扛把鐵鍁,職責等劉伶喝死時把他埋了。劉伶喜歡脫光喝酒裸奔,劉伶以詩文著稱,卻沒作品傳世,只有一篇《酒德頌》很出名。劉活時名聲不響,死後成名人,世贊“一生渾是醉,萬古複何悲“。世人愛酒,是現實過於殘酷,惟有酒中才有樂土,一醉縱能無悲,醒來又怎麼辦?懷素是個和尚,從來不坐禪,一輩子就做四件事:響肉、醉酒、雲遊、草書。就連睡覺也因醉了才睡。懷素頗好書法,既不念經,又污染大家水源,很快開除,懷素回家練習書法,喜歡草書,買不起民紙,就種一萬多株芭蕉,終於練成,筆也寫禿子,就把這些埋在一起名“筆塚”。人請他寫字,就請他喝酒,懷素自稱“飲酒以養性,草書以暢志”。當時幾乎所有大家名門,紛紛置辦好的酒席,請懷素到家熱情款待,懷素別無他求,也不用什麼下酒菜,幾杯酒一飲而盡,最後成狂草代表人物,醉僧懷素也因書壇和酒罈名垂千古。懶蠶為逃避政治及世亂做過和尚,懷才不遇不得志,平生好醉酒,詩中自比劉伶與懷素。因其聲名與經歷
、文學及詩才,也恰如這些古代名賢一樣。
說起這古詩情節,三頁是因為研究《家乘》中“貽贈”與“家草”而開始上頭的。其實又何止三頁在讀《家乘》時而萌生詩詞情結的。在二零二四年冬至第二天(12月22日),三頁在倉頭祠堂有幸見證了蕪湖宗親詩集《晚晴集》捐贈給祠堂儀式。《晚晴集》出版的意義,在於家族歷代詩詞文化的傳承及延續。據上海宗親八爺的統計,家族歷代文人奉獻給宗祠的古典詩詞有1000多首之多。這對於任何宗祠來說都是不可想像的。就《家乘》來說,有“貽贈”與“家草”。即彙集歷代社會名流所贈,及歷代家族文人所寫。另外就是我族兩大詩人孟蓮公與懶蠶公遺存詩稿《月當樓詩稿》及《懶蠶居士遺稿》。之所以孟蓮公被稱為“崇禎八大家”之列,懶蠶公為明末無為州詩壇領袖,以至於他們的詩集被收錄《四庫全書》詩詞集之內。也代表了家族元末明初、中葉至明中葉詩詞的傳承與進步。但因為《家乘》始於明嘉靖二十七(1548)年,所以《家乘•家草》只保留了13至21世家族詩人的作品,依次是13世應麟、懶蠶,14世無商、無托、孟蓮、仲蓮、稺蓮,15世宏、正泰、正爵,16世楓山、麟、運隆、運芳、志遠,17世國時、國俊、國先、國樞,18世澤、世泱、琮,19世邦柱、遜,20世雲亭,21世萬基。雖然《家乘•家草》裡只錄了13至21世歷代家族詩人的作品,但是通過《家乘•貽贈》中作品頭銜:明狀元邢寬、翰林院庶起士王鼎臣和丁毅,著名哲學家、吏部文選司郎中吳廷翰、嘉靖丙午進士沈桂、萬曆進士大司馬吳光義、河南廉使馬本勁、無為州學周澤民和賈孝恭,可以看出從他們貽贈宗祠詩篇的年代家族至少在13世之前的元末明初就出現詩人。中國是個詩歌國度,從漢代就有古樂府,魏晉的詩歌風流、唐詩宋詞的空前繁榮,以及明清的詩歌延續。詩歌文人之間詩詞酬和,所以社會名賢貽贈家族的詩詞,既是贈給季氏宗祠,也是贈給家族詩人。遺憾的是,同治七修宗譜二房與三房各留下4首貽贈和8首家草,到了民國八修宗譜至西元2009年清明九修宗譜,再也沒有增加詩歌作品。所以說,家族第二十五世學東先生于2024年12月22日捐贈個人詩集《晚晴集》於祠堂,不僅傳遞了對家族詩歌文化的繼續傳承,更傳遞了捐贈給祠的一份珍貴禮物!合肥宗親維鬥《採桑子•冬至》:“宇宙洪荒天不老,歲歲冬至,今又冬至。萱暉拜祖祠堂聚,慎終追遠心香誠。頂禮共祭,先朝舊居,晚晴集出斌爺序。”
今年冬至當天早上八點,三頁與二姐一家子孫三代五人,拾乘著二輛車,去往石澗鎮太平山去祭祀先人。三頁的爹爹奶奶與父親母親都安然在那裡了。奶奶是老家檀樹規劃拆遷遷墳時,把奶奶的骨灰安放在太平山爹爹一起了。奶奶在五六十歲就過世,爹爹長壽,八九十歲壽終正寢,爹爹在世時有個願望,給他打個壽材放屋邊倉庫小屋子,沒想到後來三頁的大姥先過世,就讓把壽材讓與土葬在老山了。後來國家政策只許火葬,爹爹過世時這才骨灰安葬在太平山公墓。三頁感慨這人活一輩子,就是眼面前的事情,當年爹爹奶奶父親母親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如今過世就虛歲五十九了,這剩下來的人生真的要好好盤算一下。比如自己想完成的事業,或者自己想做的事情,否則就這麼稀裡糊塗地苟且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呢?實際上對三頁來說,或許退休之時,正是三頁實施目標與想法之時。肯定是要實施自駕遊的。這活了一輩子,還沒有去過首都、天津、成都、重慶、廣東、深圳、香港、澳門,幾乎一生並沒有實際意義真正出過門,就更別提自已開著車子。原來並沒有想學開車子,被小伢子這一逼,還真學會了。當時在想,一旦退休了,就坐著高鐵全國各地跑,如今大城市地鐵、輕軌、公交,掃碼就可以了。身份證和駕駛證都有電子版了。元旦車子要開回來了,三頁真的要實現駕馭夢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