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叁頁(壹佰壹拾)

(2024-08-21 09:54:58)

頁(壹佰壹拾

    國俊是志麟公長子,《家乘傳記》載“襟懷磊落,傲岸不群”。國俊是多才多藝讀書人,除詩詞外還精通“岐黃青鳥”術。《家乘家草》裡只有他詩一首,即《題北汰寺讀書處》,國俊長子琮也是值得注意文人。國俊《題北汰寺讀書處》在題材和內容上似乎與《家草》中孟蓮《題北汰寺舊日讀書處》《夏日讀書北汰寺》撞車。對國俊似乎不幸,對愛好詩詞讀者是幸福,因為它們提供詩歌欣賞的極好範本。三首詩放在一起對照閱讀,或許悟出詩歌創作與鑒賞的一點門道。只能委屈國俊了,儘管他詩結構完整、構思不俗、遣詞穩當,通篇顯得中規中矩,但與崇禎八大家孟蓮這位天才先輩詩人相比,自然遜色不少。

    國俊(藻儒)《題北汰寺讀書處》大意:“足踏禪門,消除百般雜念。白雲深處,獨守古老僧房。清風倚著迂回層迭山石,婆娑吹刮著書房(二樓)。明月陪伴,新年花燈輝映,照亮住持僧所居內室。如達摩禪師在少林寺面壁靜修九年,終於修得佛果。終迦葉般拈花微微一笑,領悟禪理,看破紅塵。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木蘭從軍早已往事如煙。何必以紗蒙覆名士壁上題詠佳句而留芳後世。”

    國先是麟公次子,國俊弟。《家乘傳記》載:據說麟(醒齋)公一次對國俊說:“有威可畏,使人望而卻步,弟將不如汝;有儀可象,使人見而相親,汝不如弟。”就是說國俊威嚴,國先隨和,是麟公對兩子性格特點概括。性格差異是否反映詩中?國先(字隆猶)詩有《初夏偕諸兄游佛塔壋遇雨》《聞瀛川侄南闈獲雋》《感懷》。國先(隆猶)《聞瀛川侄南闈獲雋》詩題“瀛川”即家族十八世祖世澤;麟公是世澤祖父楓山公堂兄弟,國俊稱世澤為侄。清代科舉考試中省試考場有南北之分,而無為士子在南面考場中應試,故稱“南闈”;而“獲雋”即高中意思,說明這是送上祝福和寄予希望的詩。詩本身有點落俗,但詩中不少賊還是能感覺詩人身上的文人氣息,以至與子侄間親和力。

    國先(隆猶)《聞瀛川侄南闈獲雋》大意:聞聽瀛川(二房後分十八世。國時伯子。名世澤,字瀛川,號孕嵐)甲子科舉人,截取知縣。賢姪江南會試(南京的應天鄉試貢院)高中。記得前往淝水渡口繞近便小河道(捷徑)前往京陵(南京)應天鄉試貢院參加江南會試。南京秦淮河自從始皇南巡至龍藏浦,就發現有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壟為瀆入于江,以泄王氣。可見自古就是賢人輩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也許這是上蒼傳達的意旨,告捷後生如晉朝時年輕有為的劉琨胸懷大志,想為國家出力,好友祖逖被選拔為官。從而鞭策勉勵自己努力進取,發誓要像祖逖那樣為國分憂。賢姪果然就如劉琨(後來當官從司隸一直做到尚書郎)一樣會試高中。東晉謝安問謝玄等子侄:“為什麼子女對人自己的事情並沒什麼影響,但是大家卻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有出息呢?”別的子侄都不能回答。只有謝玄回答:“有出息的後代像馥鬱的芝蘭和亭亭的玉樹一樣,既高潔又輝煌,長在自己家中能使門楣光輝。”謝玄是光耀謝家門楣的人才棟樑。謝家子弟確實是這樣一次次安定與挽救了東晉王朝,忠誠高潔,勇敢睿智,可稱為謝家之寶樹。賢姪就如光耀祖宗門庭的謝家子姪(謝玄),如季氏宗祠充滿著瑞祥之氣萱暉堂前朝南向陽的蘭芝玉樹,象梅花一樣傲然綻放光。北宋抗金楊家將門之後騎著“龍文”(《漢書·西域》:“蒲稍、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寶馬,為國效力,建功立業。如漢代抗擊匈奴名將騎著汗血寶馬,奮勇當先,馳騁疆場。 就從此前去,憑著由禮部主持的南京禮部貢院的江南會試(“禮闈”、“春試”、“春闈”、“春榜”、“杏榜”等)高中之勢頭,參加秋試(“秋闈”,“秋貢”),一定會鯉魚跳龍門。如傳說中河津桃花浪起,江海之魚集聚龍門下,躍過龍門的化為龍(否則點額暴腮)。不久的將來(假以時日),定會奪取功名(考中舉人)。靜候佳音,期望等到高唱凱歌,車馬喧天的場面。人的願望總是嚮往美好,期望能夠心想事成,順利的考取功名。但是世態炎涼,變幻不定。它並不象人們所預料的那樣,往往相反與不能相容的。不知不覺間,幾起幾落後,終於驚獲功名,喜不自盛。恍如長期隱居會稽東山的晉朝謝安,年逾四十終於出東山再起,任朝廷要職,施展抱負。

    國先公詩和前輩詩人一樣,也喜歡用典,《感懷》即是一例。國先公命運與前輩詩人一樣,滿腹經綸卻懷才不遇。《家乘》中看到國先、國俊兄弟倆一生功名分別為“郡庠生”和“郡廩生”,簡言之一介白衣秀才而已。。難怪詩最後兩句感歎:“欲買胭脂趁俗好,星星白髮漸籠頭”。國先(隆猶)《感懷》大意:人過半世(人到中年),茅屋破舊,陰冷昏暗,只能用貂毛皮制做的衣服披蓋禦寒。敲打“摻撾”鼓曲,彈奏管弦琴瑟。雖獨居齊門寒室,卻心(志)存高遠,心裡不平靜啊!砍去雙足,豈不是失去行動的能力?又怎能發揮你的才識?官場幾經沉淪,三起三落。情願吟詩作對,夢中唱和(酬對)。漢朝馮唐曾經身歷三朝,身居高位,到武帝時,舉為賢良,無奈年事已高不能再朝為官。感慨年壽老邁,生不逢時。東漢飛將軍李廣當年雖然功高,慨歎命運多舛,至死不能封侯。希望用胭脂妝飾臉面,追逐流俗之所喜好(隨波逐流,落於俗好)。光陰荏苒,日月如梭。星星點點(斑斑點點)的白髮漸漸籠罩著你的頭顱。

    國先公三首詩裡,《初夏偕諸兄游佛塔壋遇雨》屬最輕鬆活潑。詩人用典喜好顯露無遺,如“有約不須埋謝屣,臨崖何用抱韓愁”聯中“謝屣”用典準確,“韓愁”無法猜出其中深意。又如“山僧進食分香積,野老稱名任馬牛”聯前半句意思明確,後半句“任馬牛”用得有點生澀。此點上其兄國俊似乎略勝一籌。國先(隆猶)《初夏偕諸兄游佛塔壋遇雨》大意:“佛藏壋”蕊珠洞舊址位於無為北境(銀瓶山附近)的一個山頭上。十年想念,總想仿效(模擬)前人生動的傳記(明吳廷翰、邢寬《蕊珠記》等)及詩畫裡描繪的情景而欣賞遊覽。相約遊覽,不須埋掉“謝公屐”(一定要帶上南朝宋詩人謝靈運遊山陟嶺時特製一種上山可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後齒的“前後齒可裝卸”的木屐)。走到山崖邊緣,準備攀登,何用象唐朝古文大家韓愈一樣心懷憂愁,心裡渴望得到良駒(韓愈《馬說》)? 一番攀爬,饑腸轆轆。接近響午時,來到禪房。甘願為山僧(山寺僧人)“賈島”一樣,饑餓時和寺僧一起共進齋飯(素齋)。寧願象隱居山野、自稱野老(村野老人)的“杜甫”一樣,迫于生計,任由生活驅使,從事勞作,自耕自吃。老天還在無休無止地颳風下雨,仿佛楚地的山戀(巫山),迷漫著朦朦的霧雨。前面石澗的桃源(“桃花源”),近在咫尺,卻被一條河澗所隔。如一條逾越的鴻溝,令人惆悵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