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叁頁(壹佰零伍)

(2024-08-20 09:10:35)

頁(壹佰零

    三頁的家乘中保留有家族十五世正泰(字公鹹)詩兩首,即《家居閑詠》《秋日久雨有感兼以勉子》。宏(字茂士)詩三首,即《賦得尾孫公“人讀花間字句香”》《游雨莊口占(二首)》。正爵(字雪齋)《尋包孝肅公讀書處》。

    正泰(公鹹)參與了懶蠶公子子雲、冥嬰宣導的康熙乙三修家乘工作,且此次修譜中堅骨幹。繼無商(子雲)《初修譜跋一》後,還撰寫“初修譜跋二”,可惜家乘中無正泰(公鹹)公傳記。《家居閑詠》通過藝術語言將“山居”和“閑”適心情直觀形象地呈現讀者面前。比如“幾椽茆屋”和“滕幾繩牀”寫詩人簡陋居所;“窗前古柏搖棲鳥,檻外輕萍躍沼魚”寫居所外幽靜環境;遣悶時飲“元亮酒”、惚情時讀“右丞詩”,可見山居生活閒適而充實。詩最後悄悄間:隨風飄來的笛聲其中的幽韻誰人可知?是不錯的點睛之筆,乃中規中矩好詩。詩歌大意:“幾間茅屋臨近山腳而安落。藤桌茶几,折迭繩椅,樣樣俱全,一切適宜。排解煩悶,小酌幾杯,飲誦陶元亮的《飲酒》,在王右丞(王維)的山水詩畫中悅悅陶情。窗前古柏樹棲宿的鳥雀在嘰嘰喳喳地飛來晃去,檻欄外池塘裡,不時有魚兒在輕輕浮萍上蹦蹦跳跳。試問隨風飄來的憂怨羌笛來自何處?這些中的幽深意味又有誰知道?”

    又《秋日久雨有感兼以勉子》和仲蓮公的《春日同芳弟聯韻兼示諸子侄》可算是異曲同工。以詩詞的形式激勵子侄是家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正泰公的這首詩即是很好範例。詩歌大意:“十月秋風輕輕吹拂窗戶,酷暑的火熱漸漸開始變涼,秋雨天天下,雨久使人愁。慢慢凋落的夕陽餘暉,顯得如此的黯淡無光。在江邊乘舟難以適應水汽潮濕的陰雨天氣,傾聽秋風起處的蘋葉吹動,期望看見驚飛的鴻雁。獨居老家,極力鑽研經籍,苦燭清燈為伴。紫金城科考貢院參加明經應試,寄住寺廟裡,空著出家僧人的黑色染的緇衣,與池邊的楊柳為伴。不要辜負美好的青春光陰,一定要發憤努力。鄉試考中為“登賢書”,用不了多久,就會 降臨到寒門子弟的寒舍柴門。“

    宏公字茂士,號介庵。科舉不中後以課徒為業,暇餘流連山水之中。他為人仗義,急公好義,濟貧扶鋮,鄉里敬之。戊子年祠宇華,公獨當一面擴其舊址,規劃更新,官府旌額曰“妥先昌後”。乃德高望重長者。《賦得尾孫公“人讀花間字句香”》展示了宏公人格品性的另一面文學才華。細細品味懶蠶“人讀花間字句香”後,感覺句中洋溢文人的高雅氣息。宏公喜歡這句,也許是其人氣質寫照。宏公是怎樣演繹“人讀花間字句香”內涵的:“墜粉流紅擾晝眠,時還攜卷嗅芳鮮”,直接點題題中“人讀花間”;“和英細嚼江淹賦,流露貪咀謝眺箋”中“江淹賦”和“謝眺箋”泛指前輩詩人經典字句,“和英細嚼”和“浣露貪咀”形象刻畫詩人領略美妙字句“香味”時專注神態;而“誦徹葩壇身化蝶,吟成洛邑舌生蓮”中“身化蝶”和“舌生蓮”兩典,表達詩人對前輩藝術成就的羡慕和讚美。“攤書坐得餐花訣,餘韻芬芳逗講筵”,可用“腹有詩書氣自華”來概括。宏公延續了無為家族詩人傳統,以恰當賊藝術表達內心感受,詩句顯得委婉而精緻。全詩頗有特色,硬要挑剔尾聯的收束略弱。詩歌大意:尾孫(懶蠶)才名遠近聞名,詩歌在民間爭相傳誦,田間花草都因尾孫的詩句而芳香,因摘其“人讀花間字句香”成句為詩題:花粉迎風飄墜,紅花隨水漂流,大白天閒適在家,攬此醉人沁肺的春色,不禁讓人產生春意綿綿的睡意。夢醒之後,又返回到原來的善,重新拿起詩卷到花園中吟詠誦讀,細細咀嚼南朝江淹夢筆生花《別賦》,就不會文通殘錦、江郎才盡。洗沐著花間甘潤露珠,含在嘴裡細細吟詠玩味,反復體味南朝詩人謝眺圓美流傳的《謝眺樓箋別》。尾孫公終於在吟誦田園詩歌中參悟通透,莊周生夢,化繭成蝶,成為明末崇禎時詩壇的一朵奇葩,就像南北朝得道高僧佛圖燈,悟透禪機佛理,吟詩文采如“舌燦蓮花”般美妙,就像西晉太康年間的左思曾作《三都賦》,一時廣為流傳,洛陽紙貴。尾孫公縱覽讀書經卷,靜思禪坐,悟出秀色可餐的田園詩秘訣,其遺留後世的流風餘韻,美好的德行與名聲,永遠逗留在曾經談經講學的居所。

    又宏(茂士)《游雨莊口占(二首)》稍嫌筆力不足,也許是口占的緣故吧,也是他與懶蠶、孟蓮家族兩大詩人的差距吧。詩歌大意:“被美妙的燕語引到雨莊,叩開用樹枝編紮的簡陋柵門。到的時候,飄拂的繽紛落英讓你如醉夢香。面對此滿院芳香的綠草如茵,如果陶潛歸隱在此,過著田園生活,教人還會留戀過著富貴奢華、勿施于人的公子王孫生活嗎?”

    家乘中鮮有正爵(雪齋)的介紹,幾乎不知所知。其《尋包孝肅公讀書處》,一般來說,用詩詞寫像包拯這樣歷史上少有的忠良賢臣本就難寫,一不小心會落入俗套,更何況包拯讀書處。不知詩人出自何種考慮選擇這樣詩題?卻“談經石上詩痕在,臥柳橋邊墨瀋香”如此切題佳句,為正爵公才華擊節稱讚,也為家乘詩集編輯者慧眼識珠喝彩與感歎。相對於十三、十四世祖詩人藝術成就,十五世祖詩人似默默無聞,並不起眼,其實不然,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猶為這些名不經傳鄉村詩人藝術才華贊許。《尋包孝肅公讀書處》大意:前往廬陽(明代後合肥別稱,以地處巢湖、淝水之北,州境主要在南方有名)城東南外濠(護城河“包河“)香花墩邊。尋訪包公書院,從古至今,人們都在此包孝肅公祠,瞻仰包拯高尚的風格和氣節,這種風俗一直沒有改變。只有經歷無數磨礪,鑄就純淨高潔的凜然正氣,才能做到盡忠報國,臨難不顧。冬天是一年中過得最慢的,夜晚是一天中最長的,陰雨天是平時最難熬的。所以到野外燃起篝火,抓緊一切閑餘時間苦讀詩書,才算打心裡真正報答故鄉的栽育之恩。包公書遼中,有包公談論儒家經經義的岩石,石上題寫的詩歌字跡還依稀可見。睡臥依依垂柳中的石拱橋邊上題詩的墨香依稀還能聞見。使馬停在包公書院前,下馬換成步行,尋訪關於包公的遺事逸聞,洗耳恭聽民間野老敘說包公審斷忠良冤案的天下美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