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頁(陸拾叁)
三頁不知什麼時候搞到一套分支家譜,從中讀到無城後新街有祖宗祠堂。如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一下子興趣大增。後新街到底在哪裡,應該是小東門街左達倉埠門者為後新街。後新街之西為前新街,其南接鼓樓。三頁雖然從小五、六歲就從西城郊檀樹鄉搬到無城西門,所以直到青壯年後,仍然對無城的東門的街道並不怎麼熟悉。舊時無城的街道太多,縱橫交錯,遍佈於護城河內的四面八方。所謂“三九對廟堂,九街十八巷,三山六水一方田。”除非像從小生活小東門內的同學,才能知道東門前新、後新街到底是怎麼個回事?只是三頁後者心有所屬,所以小東門街巷的無盡轉悠,再加後來研
究方志,開始搞清楚那裡面的彎彎繞繞。
今為何修墳墓與建祠堂?是說聖門子路舉鬼神之道問孔夫子,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即孔子所著《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亡”之微旨,推之幽明始終,初無二理。親存則就養,沒宜居之安,古人所謂“墓以藏體魄,祠以宅精靈”。此孝子慈孫所由殷勤擇地,為先人建立祠宇也。後新街舊有荒祠,乃創建緣起于五世祖諱元吉、字祥起公者。公乃幼讀詩書,壯游泮水,秉性孝友,負質剛言,恒曰君子務本。每屆祀祠蒸嘗大典,率族人尊祭公堂,而無祠堂以是用孝享,深愧之。由是計摘星象,廣卜吉地,久之獲一名區於芝城內後心街。可見宋、元以來,後新街為“後心街”。也不知原因,後來改為後新街。是不是在原先古老簡易的街道,隨著日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而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地更新與擴大規模,所以久而久之,被更名為“後新街”。於是,五世祖元吉公俯仰芝城後新街這塊吉地左右,顧而樂之,按其這塊風水寶地地脈剛柔鹹宜,詢其物主張氏淑和。遂引族人議之,乃出百余金,奉和老主事成。於是斫榛莽,焚茅筏,辟地以為老祠堂,而與族人致敬于其間。不意越數年,老祠堂因為地勢衰微,蚊蟲驟起,以致易棟換梁,直無寧歲,公私俱困,措手維艱。延及十二世祖清華公,豪爽有風概起,閱後新街老祠基潮濕,毅然卜地濡南新附橋老村西首松山側擬徙之,奈何凶年,志竟未遂。直至康熙三十八年成章祖在新附橋南新建公祠。
好端端的老祠,又在芝城後新街這塊風水寶地,卻偏要移至城南郊新附橋建新祠呢?是因嗣後人丁繁衍,每歲長至日,陳席設祭行禮宗祠者數以百計,摩肩接踵,幾有舊祠不能容納之勢,以故我族人俱有遷移之意。因為族人大多居於濡南新附橋之址也,因以就近建祠堂祭祀之便捷。不過三頁還是認為老祠雖早期規模不大,因無錢維護且族人居城南居多,所以遷移濡南。為何不能同時並存呢?濡南新附橋祠堂也好,芝城後心街祠堂也好,也都是區別于濡北黃金城的主祠的分祠而已民。又比如我生活在芝城,冬至與清明亦也可以就近祭祀祖先啊!況且老祠堂雕樑畫棟的老建築文物古跡,遺留下來也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啊!這有點類似錢氏宗祠主祠在開城、分祠在泉塘的味道。後繼者三頁等輩應該記住五世祖元吉公始建芝城後心街祖宗祠堂的豐功偉績。而五世祖元吉公又為何許人也?
五世祖元吉公,朝幹公長子。庠生,字祥起。才猷絕類,英敏軼群;疏才仗義,敬老憐貧。篤志好學,膠庠榮身;名揚閭裡,望重鄉鄰。胸羅錦繡,品重圭瑜;抉經之奧,味道之腴;襟懷磊落,氣度和愉;積養深邃,古之純儒。其父朝幹公,字柱石。國學博士。周公博藝,仲尼博學,子產博物,公曰博士,是亦似周公、仲尼、子產之博歟,抑非周公、仲尼、子產之博歟。其殆胸羅廿一史,學問恢宏也歟。堂堂器宇,落落胸襟;聲聞邦車,品重儒林。既承先而啟後,眾博古而通今。仰先生之模範,殆實獲於我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