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叁頁(伍拾伍)

(2024-06-27 19:02:24)

頁(伍拾

   有一天,三頁開始尋找祖宗原藉,途經明朝“陰陵道”,即田父紿項羽失道處,在無為州黃雒河即汰水的東北阜,山腳下斷壁殘垣,用刀爺砍伐去枯木柴草,可以瞭望南 汰寺樓,即宋濡北十裡黃金城之黃金塔。三頁十四世祖孟蓮公《月當樓詩稿》中有一首 《寺樓紀異》,寫在南汰寺樓即黃金塔上記錄流傳的奇聞異事:

   傳說古時從“陰陵道”小徑進入阜丘後背面的墓地,經常觸犯到人與鬼魂的遭遇情形。古代寺廟有梵語阿蘭若省稱,意思為寂淨無苦惱煩亂之處。流傳南汰寺廟院將近於漢末延熹二年造。清顧浩修、吳元桂統纂的《嘉慶無為州志》載:南汰寺在太平汰水南,有古寺一座。宋咸平元年僧登公開建,明洪武間僧惟了募修,隆慶時僧青岫重葺,清朝康熙間增建,乾隆四十年寺僧募重修。清朝常廷璧《乾隆無為州志》載:汰水源自黃汰,城東出黃金閘。民所由來,失考。後來傾圮廢毀,湮沒於灌木野草中。

   南汰寺大雄寶殿兩旁龍、象羅漢,即諸阿羅漢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森嚴眥牙裂齒,令人悲泣戰慄。向殿堂窺探,深黝寂寞,空曠森嚴。寺廟斷裂殘缺,樓閣半邊搖搖欲墜。(三頁少年時去爬過黃金塔,滄桑古塔隱隱有傾斜之狀,且頂部大半殘缺,塔沿翹梁與塔頂雜草叢生、土樹茂生。的確有風雨飄搖、搖搖欲墜之感。)鼯鼠麻雀在空虛廢圮的寺院樑柱間搭巢穴棲居。蘋的葉尖開始微微顫動,微風逐漸刮起來。殘梁屋脊破舊不堪,凹凸不平,漏洞百出,碎瓦遍藉,被風吹上下顫抖,翻出的碎瓦開始紛飛。可見只有欣欣向榮、溫暖和煦的環境中,才能喚發出事物的盎盎生機;越是偏僻荒遠的處境,更能烘托出孤僻寥落的情性。任憑此處陰森恐怖,幽暗陰沉,從來無人敢來這裡,根本聽不到任何喧囂。和孟蓮公結伴來探的二三士子朋友,內心非常怯懦,想選擇時機從這裡溜走。仔細挖削清除幽深殘寺裡的廢棄障礙物,使破舊廟宇重見天日。從寺廟幽深奧僻處殘牆斷壁的隱蔽縫隙或孔洞裡,往外挑撥屏去掉蝙蝠、蜘蛛和螳螂卵塊。從此內心虔誠地皈依佛門,終日香火下參禪打坐,靜悟佛法。在殘寺大殿的每天續燃香燭過程中度過漫漫餘生。寺廟的香火開始旺盛,願受戒出家的佛教弟子漸漸多起來,而聞聽到佛教僧人在大殿上敲擊木魚鼓磬、誦頌佛經的唄歌梵音。頗希望高興地與寺廟分享香火旺盛,隱居退避于黃雒河東北阜皇的南汰寺裡,慰藉安撫內心的寂寞寥落,而詩歌寫作,咬文嚼字;反復吟詠,苦心推敲,直到看到辰角曙光之東方欲曉,吟詠出清幽的意味或情趣,美妙的章節如珠玉相撞,清澈響亮,珠聯璧合。

   突然隱隱疑惑到什麼怪物出現在附近俯探窺視,恍惚瞬間即逝,難以摹擬預料。躲在黑暗處的鬼怪,往往乘人不注意時,闃然無聲突然出現,往往喜歡暗地裡偷探人的重要秘密。腳步踏地過來的聲音,就如人慢慢的來回踱步聲。順著梯階攀援,一步一步,躡手躡腳,輕盈翩翩。一邊躡手躡腳地往前行走,一邊暗中察看周圍的動靜,提防害怕有沒有人跟蹤。眼見觀世音菩薩正獨自端坐高高的大殿之上。到了半夜三更,鬼怪瞧見燈心燃燒後只剩下炭灰,趁著黑暗,偷偷地把寺樓上黑暗處裝訂成冊的書籍隨手亂翻,隨地亂拋。分明能清楚聽到鬼怪狐精指爪的抓取聲。原形畢露出猙獰面目,仔細地掀找抓搔。被底下的幼童嚇得驚駭萬狀,不敢作聲,直打寒噤。抵足而睡的兩個幼童嚇得腳步亂胱被褥。天剛亮之黎明時分,察看一下屋子裡是否留下星座發生的狐狸精亂翻的足跡,結果發現物什位置沒有分毫混淆。山澤中的害人神怪,玩弄隱藏不露的陰陽伎倆,恐怕是沒有本事無能的邪惡怪異的做大惡鬼。

   士子吳羌從外面走進來,搖著空白色的扇子,向孟蓮公乞求題寫書法扇面。孟蓮公把扇子拿在手上,用毛筆在扇面上勾連交錯,殘存沒幹的墨汁珠子向下滴著。一時疏忽大意,扇子忽然從手中失去控制,從空中飛了出去。四下搜尋,不知何故竟然找不到了。奇怪啊!難道扇子生了羽毛飛掉不成?驚聲呼叱,瞪著迥異驚訝的眼神四處尋找,終於看見扇子掛在寺廟外庭院的樹梢上。不可意料在暗地裡隱藏的陰謀詭計伎倆,詭秘怪異的現象,使事情變得撲朔迷離,難以預測,更加難以窺伺事情的真相。

   酷暑炎熱,烈日當空,老天爺太陽在發佈著火憲令,信步在阜丘頂上,瘋狂地發散釋放著熱量。太陽漸漸落下來,天色開始黑暗,突然天空又重新打開光明關隘之門。電閃雷鳴,火花四射,天空流迸而出紅色的烈焰。天公把持應允著大火齊齊迸出,盤旋逡巡,恣肆無忌憚地上下擊迸。零碎的磷火在空中零星地飛散,雷電擊在碎石上,火花飛濺,仿佛鑿子敲擊所產生的電光火石。天空閃電化作一道丈余霞光,回環盤旋,曲折繚繞,如同蠶繭浸泡在滾水裡抽出的蠶絲。呵斥寺廟裡不提前按時作息的初出家沙彌,漸漸地,一頓飯的工夫就悄然消失。然後,先前用毛筆書法的書法大字,高大筆架上懸掛的長毫,如同插戴在頭上官帽上的簪纓。結果又出現之前扇子突然消失的怪事,掛在高大筆架上的長毫同樣也突然消失,不知道被 誰偷竊掠取?寺廟中供奉主要祖父的大殿前香爐中,長毫大筆端正不歪斜地高高豎插著。嗟歎這麼一大段用竹子莖杆製成的長毫大筆,怎麼可能自個獨自揚飄高飛。

   當今崇禎朝代乃多事之秋,內憂外患,龍蛇混雜,虎狼縱橫。路途中間,經常擔憂囂張跋扈、恣肆張狂的滿夷猛獸出沒。天色微明,光線熹微,霧霰雪雹彌漫在空中,使人心情消沉低落,根本沒有心情關注外面的世界。希望雷神發出閃電霹靂,劈殺豺狼當道的貪婪猛獸。斜著眼睛看著它們那些狐朋狗友的奸佞小人,辰栗催折枯朽腐爛的焦木,使枯槁的樹木重新復活。不願再忍受山中魈鬼作祟害人,像美麗挺拔的聖潔君子芙蓉,襟懷磊落、心懷坦蕩地人與人交往。閑雲野鶴,特立獨行,愈加吟誦詩歌,修身養性。文人之間詩酒行吟,嬉戲遊樂,任意拍撩衣袖,手舞足蹈,放浪形骸,心無芥蒂,口無遮攔,爭論不休。曾經聽人說過“無鬼言論”,沒曾想到,鬼反而出來,返歸到此阜丘南汰寺內進行騷擾作怪。素本堅持內心聽聞感受的認知,鬼怪怎敢肆恣呈強兇猛怪獸的猙獰本性,莫非看到這裡是殘敗破舊的古寺廟宇,然後窺探眷顧住在空曠寥落里爾等汝輩。正因為銜冤鋇屈,才隱避在這殘舊南汰寺僑寄獨居,拒絕抵禦外面世界的喧囂搔擾。終於找到此鳥獸棲身的殘寺處隱居,從引摩拂規戒,禪悟佛法,修心養性。

   鬼怪你為何一直偷偷摸摸躲在陰暗處一聲不吭,言語路絕,天天與我相陪。明天鄭重相邀宴請你,為何不能酒席上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開誠佈公地解決我們之間幾不存在的芥蒂。為何你不能讓人安隱隱居三年時間,讓人白天黑夜的睡臥作息不能安穩踏實。往昔為了讓自己在科舉中取得進取,哪怕是微波的榮辱得失,都莫不貪念計較,念叨不休,耿耿於懷。因屢試不中,朋友為我遭遇不幸而贈送詩詞來安慰勉勵,此處應該暗藏著一些嘲笑戲弄的招數味道。唐代詩人孟郊仕曆簡單,清寒終身,為人耿介倔強。詩卻多寫世態炎涼、民間首期,刺人骨髓。唐代詩盧仝,家境貧困,饑寒交迫,僅破屋數間,博覽經史,工詩精文,不願仕進。性格狷介,頗類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種雄豪之氣,又近似韓愈,是韓孟詩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唐代“苦吟詩人”賈島,遺《長江集》,早年貧寒,饑不擇食,落髮為僧,屢試不第。喜寫荒涼枯寂之境,多淒苦情味,雖行坐寢食,苦吟不輟,有“寒瘦窘迫”風格。賈島與孟郊並稱“郊寒島瘦”,孟郊人稱“詩囚”,賈島被稱為“詩奴”,一生不喜與常人往來。《唐才子傳》稱他“所交悉塵外之士”,他惟喜作詩苦吟,在字句上狠下功夫。韓愈所著《送窮文》具有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制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喜歡譏諷嘲笑來自我戲謔撫慰。我已經仔細核查鬼怪你在此所作所為的為惡情狀,敢於在佛廟前向佛祖明白地告知。

   濡北此阜丘上寺廟周圍叢林幽深,松柏茂密,正適合前往那裡文人相聚,詩歌行吟,縱情歡樂。科季雪霜相逼,頭髮已經斑白,借詩書懷,睹物思人,使人憂愁善感。於是竄進低窪處古老酒窖地坑內歇息,借酒取暖,消除煩憂。孤寂幽深的宅院,獨處在阜丘上幽靜美麗的松林園囿,情願獨守當事人燈古寺,回歸清貧寧靜。宅院依附南汰寺的牆壁修葺,幾時開飯停歇,就以寺廟的鐘聲作為信號。依寺廟牆邊宅院,以前沒有一個人士在此居住,因為恐懼害怕鬼怪不安,所以就寄居在寺廟邊上簡陋的堂屋裡,結果同那些其它異類的禽獸草木共同棲居生活,在一個床上睡覺,滿屋子裡面隨處都是老鼠野貓在爬來跳去。寺廟的藏經閣裡集結了許多典籍,並附有佛教經典的“經典”。因與佛教結緣,於是在藏經閣的佛教經藏裡尋找世道的本末。在寫有佛教經文的長筒形綢傘法帳或刻有佛教經文,以及佛像等的石柱偈文中,研習求教佛教法事的大乘禮法,大振佛教宗派的一乘法鏢,探求引導才華一切眾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徑。但願其他的疆域也會轉變成此處這片佛教淨土,而成為沒有塵世庸俗氣息的清淨世界。讓荼毒生靈的污泥濁水,在寺廟佛法法器的仲磬聲中消磨殆盡。希望汝輩在佛法普渡中,脫離佛教地獄、餓鬼、畜生這三種“惡道”。而應擺脫苦趣,永遠不要做這個昏暗寺廟朝堂裡的伺機窺探惡鬼。

   綜上所知,三頁的十四世祖“崇禎八大家”孟蓮公在《寺樓紀異》中描述了濡北一座古寺樓中發生的奇異事情。講的是一個貧窮讀書人的“鬼魂”經歷,來抨擊社會的黑暗。在古代,寺廟是貧寒讀書人常去的地方,因為這裡比較清靜,他們可以潛心讀書,即使在夜晚,也可借助寺院的燈火繼續苦讀。如果運氣更好,也許還可在寺中蹭飯度日。所以寺廟與貧寒的士子有著不解之緣。孟蓮公本人也如此。比如在南汰寺、北太寺均有讀書經歷,《月當樓詩稿》中也有不少關於寺廟的詩詞,《宗譜》中也有記載。就是因為他在寺院的題詩被王思任發現後,經寺中主持的介紹,才相互結識,經王思任的介紹,進入李太虛幕僚與塾師,與董其昌、李太虛、陳仲醇、曹學佺、譚友夏、楊龍友成為“崇禎八大家”。孟蓮公在詩中借用在寺院裡讀書的一介寒士之口,在描述寺中鬧鬼、驅鬼的同時,訴說亂世中讀書人的窘境,控訴著黑暗社會對他們的迫害。詩人通過逐步揭開這個“鬼魂”的神秘面紗,對這個“鬼魂”生無立錐之地,死無葬身之處,連魂也不得安寧的境遇,表示了極大的同情,同時也借助讀書人之口對吃人社會無情抨擊。並通過“鬼魂”的自白,表示生於亂世的無奈。詩人又借他人之口,訴說昏暗世道中寒士苦難,詩句看此訴說讀書人自己的遭遇,其實那個鬼魂的命運何嘗不如此。最後,以讀書人披露鬧鬼真相,猛烈抨擊這個吃人社會。在詩的末尾,詩人借為亡魂超度,為天下寒士發出了最強的抗議聲:“汝其脫苦趣,永勿伺昏朝!”事實上,詩人已將鬼魂和代言的讀書人合二為一,他倆的經歷就是明末寒士的遭遇的真實寫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