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的原型到底是什么

标签:
传统文化甲骨文历史文化 |

本号改为以写甲骨文为主,是从那篇《龙的原型到底是什么》开始的。在《龙》文的末尾,我猜测凤可能是何新先生所推测的鸵鸟,但又说“我觉得八九不离十,但不敢十分肯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尽管没有专门去研究“凤”字,但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对甲骨文认识的深入,我觉得现在可以且应该说说“凤”了。龙凤呈祥、游龙戏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龙与凤是不能分开的。
图1
从《国学大师》网站打开《字源》,我们能找到凤的字形演变过程。图1中那个最早出现的“凤”字,就是我在《龙的原型到底是什么》里提到的,构字法为“辛+鸟”。由于在《龙》文里我把“辛”字解释为“逆天的人”,所以也就顺便把这个凤理解为“因为食人所以应该被处以刑罚的大鸟”。但在《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文字再破译》一文里,我又补充了廖文豪先生对“辛”字的另一种解读:辛的另一个造字系统的意思是“在人或动物身上打烙印的工具”。
图2
图3
然而,图1中第3个字以后,大鸟头上的“辛”字不见了或不明显了,代之以竖直向上的三根毛,我们知道在古文字里,“三”表示“多”的意思,那么这个“凤”字指代的大鸟就应该不是丹顶鹤而是头顶上有一丛羽毛的了。
图4
我认为是孔雀。
图5
图6
所以,图4这个“凤”指的应该是孔雀。由于有人认为凤是丹顶鹤、有人认为是孔雀,说不定还有认为是锦鸡、大雁或鸵鸟呢,故老相传下来,这个“凤”就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玄乎了,最后变得跟龙似的,成了一种四不像的神鸟。
说完了凤,咱还得说说“风”。在商周时期,是没有专门的风字的,都是以“凤”来表示“风”,这也是这俩字同音的原因。
图7
其实这个“凡”在图4的凤字里就有,就是孔雀右边那个像担架一样的构件。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图8
好在还有明白人,《当代新说文解字》里说:
甲骨文“凡”字是坯模子象形,本义是坯模子。坯模子是平常的用具,由此引出平常的含义。所有泥坯都是从坯模子中脱出来的,由此产生凡是的含义。泥坯的样子都差不多,由此产生大概的含义。以后字形是其变体。
书中还举了由“凡”衍生的几个字,如同、興、铜等,我这里就不继续解释它们了。
问题是,它为什么会出现在凤即风的甲骨文里?
人民公社时期,离我家不远处的田野里有一座砖瓦窑,邻居李德法在那里烧窑,我跟李德法的三公子李树星是发小,所以经常去窑厂玩。当时最喜欢的是用砖玩多米诺骨牌;其次是比谁的拳头硬,即一拳能打断几块摞起来的青砖;第三个好玩的就是用模子做砖坯。
砖模子一般是三块一组,即一个模具里有三个长方形空格,填进黏土可以一次做出三块砖坯,但也有只有一个空格的模子。这样只有一个空格的砖模子,就是“凡”的甲骨文字形的灵感来源。
“凡”既然是一个砖模子,根据实物也能引申出“边界”的含义。我们知道丹顶鹤在中国是一种大型候鸟,秋季北风来时,它才会从域外的西伯利亚、蒙古、东北等地往江南飞,春天又乘东南风从南方飞回北方,只在迁徙的过程中才在商王国的地界里(黄河流域)停留。于是造字人就以为,是风把丹顶鹤从国境外带到本国来的,所以凤的甲骨文也就同时是风的甲骨文。
如果如图4那样凤字里的“大鸟”指的是孔雀呢?正好,孔雀旁边有个“凡”字,更能证明孔雀是境外进(贡)来的。
凤应该至少在春秋末期就被神化了,孔子曾感叹:
特别荐读:
今:口齿噙香对月吟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所以到了战国时期,就不能再以凤代风了,而是需要另造一个风字。有些古人误以为春天的小虫子是随东南风从境外刮来的,就如西北风、东南风会从域外带来凤鸟一样,于是就根据“鳯=凡+鸟”造出了“風=凡+虫”。
这就是汉字凤与风的由来。
(正文完)特别荐读:
今:口齿噙香对月吟
前一篇:甲骨文:人与戈的关系
后一篇:丰:前人栽树为封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