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第十九天
今天是西部寻城的第十九天,早上7点在永昌一家小饭店吃了豆浆和葱油饼,终于尝到换了口味早餐,虽然一般,但也心满意足。
7:50经过永昌收费站,沿着G30向西,再去位於永昌西,面因为昨天的水泉堡还没有看完。
自清末永昌县志记载:永昌在春秋战国时属西戎,自秦属陇西郡,在汉朝时被称为鸾鸟县,属武威,后又改为番和县。后汉又改称“颢美”。永和十年张祚败骊靬南山后,又叫骊靬县,之后经过多个朝代,属地称谓不断变换,马支、番和、都曾使用。直到元至元十五年才开始设立永昌路。明洪武三年冯胜平定河西后,改制永昌卫。属陕西行都司。清朝雍正三年改为永昌县,隶属凉州府。可以看出要是单从永昌县的称谓来说,到清雍正年间才正式启用。而永昌俩字其实从元朝就已经出现了。
另据清末《永昌县志》记载:永邑东接柔远,下历永宁而通镇番,无山谷之险。南则山势重重,所在異名實一天山之連綿也。邑之西境,有新城、高古、水泉各堡,地里相望,鈴鐸想聞。其北則是邊墻以外。山阜疊嶂,有通昌寧湖之澗道。
再結合現在的版圖,可以大概得出,永昌的疆域東西長,南北短。在古時主要是起到一個連接通道的作用。南面多山,而北面地勢平坦,卻又是古時入侵的所在,因此長城在漢代時就已經縱貫東西了。
这次虽然未能在县城内浏览,但从县志得知永昌舊城是明洪武二十四年增擴的。有四門,東為宣化,南為武勝,西為鎮西,北為安定。及城樓四座,角樓四座,及巡鋪樓。而這些早在清時期就已經廢掉了。
沿著G30西行,在馬營口收費站出高速,再次來到了水泉堡。水泉堡是进入永昌境的第一个古堡,在上一回已经有了介绍。
水泉堡是永昌六座營堡之一,不但是屯兵屯糧之地,而且還有守衛西山水關職責。在《永昌縣志》疆域圖說中曾有記載:西山水關即大河口也,水泉,寧遠所守,訊地十有三皆據北邊為固。而上中下三闇門最為要也。然而這些記載在现今就連遺跡都很難見到了。
上圖是20150610行走長城路線
上图永昌水泉堡
上图永昌水泉堡 水泉堡遗址有两处都位于水泉子村的南面。上图是位于南面的偏东的较大城堡。
在水泉堡,还见到一座土院中的墩台。(见上图) 貌似是堡的角楼
这个墩台虽然外形还在,但已经不显威武。利用墩台为墙体一部分,圈出一个院落,墩子的顶端被掏空,并留有一个方形门洞,门楣有一块长方木板支撑,在墩台的一侧还掏出一道通往上方的梯子,旁边还有刻意留出的护栏墙。见过墩台不少,这种登楼的方式也是头一回见到,怀疑是近代所为。本想进去探个究竟,只是大门紧锁也就放弃了。墩台虽然已被破坏,但是原有的基调未改,比起现在有一些长城在维护时最终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我更是喜欢前者的沧桑。(见上图)
上图是位于村西南较小的城堡
在水泉堡,品位继续着救助的计划。这位年近80的老人,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老人只靠儿子每月寄来不多的生活费与在病榻上的老伴度日。
近几年国家实行的扶贫政策,其中一条就是把一些生活在偏远荒凉不适合人类居住之地慢慢的牵往相对富足的地方。在山西就见到很多空置荒芜的村庄,那里的人们已经享受到了政府给与的实惠,而在水泉堡这个地方还是有相当一些人还没有感受到这一缕温暖。此时。我们也只能暗暗的祝福他们了。(见上图)
永昌境内的明长城烽火台大部分都是沿着长城一线分布,但另有两路烽火台则分别向墙体的内外两侧延伸。现存的明烽火台大概有40左右。由于这些烽火台已经离开墙体,有的在山岗,有的在荒漠,车是不能开到跟前的。所以要想抵达只能徒步前行。
永昌境内的明长城大致走向是从东南到西北的走向。自武威民勤县蔡旗乡西北进入永昌,最后再从水泉子村西北进入山丹。也就是我们过来方向。西面由于地处大黄山的北麓,墙体风化严重,现已多为2米左右含沙较高的夯土墙。而中段的长城处于峡谷地段,存留较好。东段长城地处荒漠戈壁,墙体大多已被侵蚀,仅青山堡一段保存较好。
再看一直伴行左右的汉长城,除了被明长城利用的极少地段外,其它的墙体和周边的戍堡基本全都消失了。偶有遗迹也是含混不清非我等这些外行能够分辨的。目前只有边墙内外残留的十余座烽火台。而这其中也只有两座完全是汉代遗存,而剩余的都只能与明代共享了。
永昌西部的长城由于地处大黄山的北麓,墙体风化严重,现已多为2米左右含沙较高的夯土墙(上图)。
永昌境内的明长城烽火台大部分都是沿着长城一线分布,但另有两路烽火台则分别向墙体的内外两侧延伸(上图)。
(上4图为水泉子村西北段的长城和烟墩)。
永昌西部的长城由于地处大黄山的北麓,墙体风化严重,现已多为2米左右含沙较高的夯土墙。
从水泉堡沿着长城主线继续向东,经王信堡,在月牙湖村的北面见到文宝碑一块,才知这段长城原是汉代长城,本来觉得一直是沿着明长城再走,看来这段应该是明汉重合的地段了。这段汉长城除了偶有几处不长的分支外,绝大部分都与明长城重合。而从金川村东开始,到达青山堡西北的这段长城已经无存,从青山堡往东又出现,一直断续进入到民勤境内。
永昌西部的长城由于地处大黄山的北麓,墙体风化严重,现已多为2米左右含沙较高的夯土墙从地上的土质来看,上图的汉长城墙体含沙较高,很有可能是经过两千年大自然的侵蚀造成的。
上8图为月牙湖附近的明汉长城。
绵绵祁连,巍巍雪山。浩瀚边墙,古老墩台。
漫漫戈壁,静静原野。自驾万里,寻梦长城。
上3图为毛卜喇北面的的长城
上4图为下安门村北面的长城
上3图是下安门村北
在明汉长城墙体外侧山坡上的烽火台。这一段处于峡谷地段地势相对平坦。所以烽火台分布较少,这座距离墙体很近在小土包上的烽火台还是值得一去的。
下午2点来到位于御山峡圣容寺西侧的两个烽火台。见上图。记得5,27来时打此经过还是下着小雨,本打算到跟前看看,结果因雨作罢。这次再来必须要下去看看了。附近还有块文宝碑也拍了照片,但都已经留给青铜峡的宾馆做纪念了,也因此诸多能够提起回忆的照片和资料就这样失去了。造成我现在所写的游记只能靠一些文字记录,而更多触景生情的地方现在也只能凭零散的记忆了。
圣容寺,全名御山峡圣容寺,又名感通寺,位于今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始建于公元561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驾临此寺,改名感通寺。贞观十年,唐玄奘取经回归途中在该寺坐禅诵经,香火鼎盛时,住僧数千之众。圣容寺是我国为数不多保存较为完好的千年古寺之一。
有关圣容寺的典籍在敦煌莫高窟231窟存有两幅壁画,详尽描述了一段奇异的传说。在弯延两公里的御山峡谷中,现存有河西最早的唐塔、汉、明长城、西夏六体文石刻、西夏墓葬群、高昌王墓、花大门石刻等多处文物古迹。
尽管圣容古刹已经千年,尽管两次途经此地。但按照与长城无关的事情不做的原则,还是果断的放弃了。其实此刻里面正在大兴土木,新的经堂佛殿已经修了不少,目前见到的寺庙大部分是2003开始重建的。虽然如此,一些珍贵的文物还是保存了下来值得一看。
圣容寺有大小两座土基塔,隔峡谷相望。始建于唐贞观年间。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图的七级佛塔是较大的一座,为七级方形,空心砖结构,基层较高,向南开门可供出入,塔内原有木梯,可通塔顶。
上图是御山峡长城东侧的单边墙。在上这里,翻拍了《明长城通揽》的作者李少文老师在书中留下的插图。
驶出御山峡,再次来到了金川西村的汉长城(见上面2图),尽管村口立着文宝碑注明是汉代长城,但还是满腹怀疑。因为见过了山丹只剩下土拢的汉长城,再见到这里保存这么好的汉长城墙体,竟然比明长城不在以下,而明汉长城之间要相差1600多年。仅时间上来判断也不会是汉长城吧?尽管这段长城的马道和台阶及宽土墙体都符合汉墙的特征。
从金川西村往西到了金川峡水库边上,长城逐渐消失。从水库西岸绕道东岸,经过河西堡再向东一直到青山堡东,长城才又开始出现。
经过河西堡时见到路边村中的土楼,询问村民,得知是清代建筑,主要是瞭望之用,应与角楼同类。虽然堡已经不在,但这座角楼保存的还是很完整。
楼内是中空的,顶部有突出的圆木应该是挂绳梯的吧。结构与空心烟墩构造相似。(见上面3图)
离开河西堡土楼继续向东南,奔青山堡方向的长城。永昌东段地处荒漠戈壁墙体风化剥离严重, 除了一些留存的烽火台遗迹明显,墙体已经被侵蚀成只有一米左右的土拢。只有青堡一带的长城墙体保存尚好。
上图是青山堡附近的五连墩
下午4点半进入青山堡东面的长城(见上面2图)
华家沟农场二号墩台(见上面2图)。这是一个在墙体上的墩台,内侧有墩院。与后面的华家沟农场一号墩台的结构完全相同,比一号墩台还要完整。
永昌东段北面地处荒漠戈壁,墙体风化剥离严重,只有青堡一带的长城墙体和墩台保存尚好。(见上5图)
沿着完整的墙体,一路走来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尽管努力的沿着墙体前行。但即将到达腰墩子附近时还是不得不绕回到村路上,因为前面的道路坑洼,积水泥泞已经不是我等车辆能够过去的了。远远望去墙体之上又有一巨大墩台,走了一段村路,依然左转,穿过一片绿色的田野又回到了墙边。
此时已近下午7点,于是决定在此扎营野餐不再前行。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华家沟农场一号墩,两墩构造相同。以前曾经在砖楼里面扎营多次。还尚未在土墩台内扎过,这次决定享受一下。墩台内很干燥,除了一些被风刮进来的枝叶残渣还是很干净的。饭罢,简单打扫一下,用外帐挡住洞口,内帐未用只铺了地垫。一天的阳光照射干燥的地面还留有白天的余温,又没有夜晚露水的骚扰,所以躺在上面很是舒服。一天的行程已是疲劳,很快就进入梦里寻城的节奏了。
上面4图是华家沟农场一号墩也是我的扎营墩
连续里程5999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