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唱腔联奏》教学案例
(2016-10-14 11:24:09)《京剧唱腔联奏》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
了解京剧四大行当,聆听唢呐曲《京剧唱腔联奏》并能够区分不同的唱腔。 |
|
教学目标: |
1.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培养学生对国粹京剧的兴趣。 2.聆听《京剧唱腔联奏》,能准确听辩唢呐模拟的几个行当的唱腔。 |
|
学情分析 |
六年级学生对京剧的唱腔有初步的感受,但不能准确地说出四大行当等相关知识,单一的介绍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不能建立起生动、立体的学习经验,要多提供他们感受、交流、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审美体验和知识的提升。 |
|
设计思路: |
本课是一节音乐知识与欣赏相结合的音乐综合课,学生对中国国粹京剧认知有限,本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音乐教学,让学生真正走进京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智慧课堂。 一、 教师角色的转变——以生为本。 在课堂中,转变教师角色,教师成为引导者、主持人、学生的共同参与者等,教师与学生共同表演,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这节课上集“欣赏者”“表现者”“评价者”为一身,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始终在玩中学、乐中学。 二、 课前制作微课《京腔京韵》,既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了知识的基本建构,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电子互动白板的使用,完成互动,检测学习效果。借助新技术,让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翻转课堂。本节课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音乐教学。学生通过课前微课《京腔京韵》学习本课的知识点,对知识进行初步建构。课堂上教师熟练运用电子白板的功能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智慧课堂。 四、音乐教学新体系的融入——生态课堂。运用音乐新体系教学中的动作律动,借助小纱巾道具,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感知音乐。激发了学生聆听感知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生本课堂。 |
|
教学重点: |
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及表演形式。 |
|
教学难点: |
聆听唢呐曲,区分四大行当的唱腔。 |
|
学习目标 |
学习过程 |
|
一、 微课自主学习: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生旦净丑,了解生旦净丑的唱腔。 二、课堂检测: 三、课堂实践,加深理解: 1.感受“生”的外在形象: 2.感受“旦”的外在形象: 3.形象与唱腔是相同的,回过头来感受“生”铿锵有力的唱腔特点。 4. 感受“旦”柔美婉转的唱腔特点。 5.了解脸谱相关的知识,感受“净”粗犷豪放的唱腔特点。 四、进阶检测: 1.聆听《京剧唱腔联奏》中四个片段 2、完整聆听《京剧唱腔联奏》 五、拓展激趣: 奖励学生认识“丑”并观看武生与武丑的表演。 |
学生观看微课《京腔京韵》认识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并能够跟着视频唱一唱京剧。 教师用电子白板互动,请学生为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归类,检测学生对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形象上的认知。 教师在白板上出示生的锣鼓点,学生学打京剧出场的节奏,并且模仿生的走步,感受生形象上的特点:铿锵有力。 对比生的走步,出示旦角出场的节奏,学生边念节奏边表演旦角出场的动作,感受旦角柔美的形象。 学生聆听唢呐模仿的“生”的唱腔,进一步感受“生”铿锵有力的唱腔特点。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借助手中的彩色纱巾挥出旋律线,感受旋律特点。 a.学生了解旦角的四大流派。 b.聆听梅派唱腔《苏三起解》,并跟老师学唱前两句。 c.聆听唢呐模仿的“旦”的唱腔《苏三起解》挥动纱巾,感受柔美婉转的旋律特点。 d.聆听荀派唱腔《叫张生》,并跟唱, e. 聆听唢呐模仿的“旦”的唱腔《叫张生》续挥纱巾,感受旋律特点。 a.聆听歌曲《说唱脸谱》,学生了解脸谱中色彩的含义,并且用粗犷的声音跟音乐演唱歌曲。 b. 聆听唢呐模仿的“净”的唱腔《苏三起解》挥动纱巾,特别注意唢呐颤音模仿的净的沙哑嗓音,感受粗犷豪放的旋律特点。 学生分别聆听唢呐演奏的四个音乐片段,挥动纱巾,分辨不同的唱腔和旋律。 整体感受唢呐曲《京剧唱腔联奏》。 学生了解“丑”的人物形象,并观看《三岔口》片段中武丑和武生的表演。 |
|
二、 课堂小结: 1. 谈收获。 2. 小建议。 |
学生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建议学生观看一段完整的京剧表演,真正的走进京剧,了解中国国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