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历史名人遗迹(六)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杂谈 |
http://s3/mw690/0016H8ifty6S4QgAimm12&690
隆德历史名人遗迹
左公柳是晚清时生长于大西北“西(安)兰(州)官道(即今“321国道”)两侧的古柳古树的总称,大约种植于1876年前后,距今有140余年的历史。
清朝中晚期,西北边疆地区的军事形势再次严峻起来。18世纪上半叶,乌兹别克族的明格部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建立起一个封建汗国,名“浩罕”。1865年初,浩罕国派军官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并于1867年悍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意为“七城之国”,自封为“巴达吾来特阿孜”,意为“洪福之王”。随后,阿古柏又用两年多时间,镇压当地群众的反抗,进一步攻占吐鲁番,又翻越天山夺取乌鲁木齐,天山南北广大地区都落入阿古柏分裂势力的魔掌。
1875年,清廷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生于1812年,卒于1885年,享年74岁,是清代晚期著名的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1876年,年届六旬的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周围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1877年,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第二年,除伊犁以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左宗棠平定关陇,进而收复新疆,是从陕西潼关西进的,愈往西战线愈长,军需品运输愈加困难。因此他花大气力,从潼关开始,在原来古驿道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由东往西,横穿陕甘,直达新疆哈密、乌鲁木齐长达三四千里的驿道,并在驿道两旁栽植树木。当时的驿道路面相当开阔,约为三丈至十丈,至少可供两辆大车并行,路旁植树少则一行多则四、五行。路随人修,树随路立,从潼关开始而西安、而平凉、而六盘山、而隆德、而会宁……这条路及路边的树横贯陕甘两省,往西一直延伸到新疆的喀什。左宗棠在西北的筑路、植树,起因于军事上西征的需要,诸如兵士的调动、粮草转运等,却又同时着眼于民生的长治久安。在左宗棠号令之下,湖湘子弟兵究竟种了多少树?据史料记载,从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这600多里的路段上,当时栽种成活的树木就达26.4万多株;另据当时对甘肃会宁、安定等8个县的统计,会宁境内2万1千株;安定境内10万6千株;皋兰境内4千5百株;环县境内1万8千株;安化境内1万2千株;狄道境内1万3千株;平番境内7万8千株;大通境内4万5千株。8县境内栽种成活的各种树木,共约30万株。如果再加上河西走廊和新疆所种的树,总数约有一二百万株。
“左公柳”在隆德县境内栽种成活约4000余株,经过一百多年风雨荡涤,目前仍存活有20余株。它是左宗棠留给隆德及大西北地区人民的一笔重要的军旅文化遗产,对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当时就有人见景生情,写下《恭颂左公西行甘棠》的诗,来称颂这一功德无量的盛举:“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弟子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作为封疆大员,左宗棠在军务繁忙之余,虑及后人生存环境,不急功近利,不虚务政绩,而是自觉营造绿化工程,当是何等的胸襟与卓识!为铭记左宗棠的德政功绩,保护境内剩余的左公柳,2011年,隆德县修建了一座“古柳公园”,以示对前贤当年远见卓识的景仰与尊崇。
http://s4/mw690/0016H8ifty6S4S6DXQD13&690
http://s4/mw690/0016H8ifty6S4PEuOgX13&690
http://s7/mw690/0016H8ifty6S4POiWGO7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