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历史名人遗迹(四)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杂谈 |
http://s9/mw690/0016H8ifty6RZbf95oY28&690
隆德历史名人遗迹
石窑寺位于隆德县城西南 2公里南凤山(又名何家山)南麓峰崖间,峰巅建有汉代烽火台。该寺依山就势凿石窟5处,大雄宝殿居中,平顶直角,高2.3米,宽2.8米,进深2.7米。窟殿前壁以青砖砌铺,券门题额“磨日宕霄”。无量殿形制大小与大雄宝殿相仿。大士殿亦平顶直角,高2.4米,宽2.8米,进深5.2米。左右小石窟各一,右为文昌宫,左为子孙宫。1984年在大雄宝殿内右侧小窟“玄圣宫”剥落的墙壁上发现用宣纸书写的“探花吴宗达”、“大定四年(1164年)”等文字。由此可知古代石窑寺是一处官民共祀的佛教寺院,香火十分旺盛。
据康熙二年常星景撰《隆德县志》“人物”条载:“旧县志载:县西南五里石窑寺,吴玠、吴璘避暑于此。”另据民国本《重修隆德县志》载:“石窑寺距城西三里许,石峰突起,南侧有石窟三:一曰大雄殿,一曰无量殿,一曰大士殿。左右有小窟二:一为文昌殿,一为子孙宫。居中镌额曰‘磨日岩霄’。创自大宋绍兴间,嗣而葺之者,明之嘉靖、清之乾隆也。邑乘(县志)称为吴璘、吴玠避暑处,其遗迹今尚存焉。”石窑寺开凿于北魏时期还是宋代,目前尚无定论。但从南宋初吴玠、吴璘驻军避暑的记载分析,石窟的开凿当不晚于宋代,且在当时已有相当规模的窟外建筑。据此可知,石窑寺的出名,除了香火佛事外,南宋大将吴玠、吴璘避暑遗迹,也是原因之一。
吴玠(1092—1139)是南宋著名将领,字晋卿,宋德顺军(今宁夏隆德)人。因家乡有重武风尚,吴玠一边读书,一边练武,不到二十岁就练就一身好武艺,尤其精通骑术和箭法,在乡里远近闻名。后西夏军队入侵,吴玠为保卫家乡而投笔从戎。政和中期(约1114—1115),在一次阻击西夏军来犯的战斗中首次立功,升任进义副尉。后来又因多次立功而被提拔为队将,泾原第十将和第二副将。南宋偏安江南,金军大举进犯西北时,吴玠担任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在陕西都统制曲珍的指挥下与金人作战,屡立战功,升任忠州刺史。建炎三年(1129年),朝廷任命大臣张浚为宣抚处置使,到陕西巡抚。张浚非常看重吴氏兄弟,便把吴玠提升为统制,将其胞弟吴璘提升为掌帐前亲兵。次年,吴氏兄弟在战斗中奋勇杀敌,大败金军主帅娄宿。其间,吴氏兄弟率领宋军,在陕西境内有效抗击金军,成为阻止金人南下四川的劲旅,被南宋朝廷视为西北的柱石,最后把陕西战场的军事指挥大权完全交给吴玠,任命他担任陕西诸路都统制。吴玠在总结对金兵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实践时,发明了“驻队矢”的新战法,即以弓箭轮番群发而制骑兵的战法。绍兴元年(1131年),金军在主帅金兀术的指挥下,以十万大军直扑陕西渭州、宝鸡等地。吴璘兄弟率部迎战,运用“驻队矢”的战法大败金军,兀术本人也中箭,侥幸逃命。朝廷奖励吴氏兄弟,封吴玠为镇西军节度使,吴璘为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第二年,又把陕西军政大权交给吴玠,授他兼任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节制兴、文、龙三州军事。不久又加任检校少保,兼利州路、阶、成、凤州制置使。绍兴四年(1134年)二月,金兀术、撤离喝再次率十万兵马重新进攻陕西。吴玠、吴璘等将领分东西两路阻击金军,经过两个月浴血奋战,宋军以少胜多,不仅守住原有阵地,还恢复了凤、秦、陇三州土地。捷报传到宋京,朝廷再次破格提升吴玠为川、陕宣抚副使,检校少师、奉宁、保定军节度使。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媾和停战,宋廷为嘉奖吴玠之功,授予他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升任四川宜抚使,仍继续节制陕西阶、成等州军务。同年,吴玠病逝在陕南前沿阵地仙人关,享年四十七岁。朝廷赠少师,后追封为涪王,谥“武安”。
吴玠的弟弟吴璘(1100—1166)也是南宋抗金名将,字唐卿。他智勇双全,与兄长一起成为著名的边防大将。建炎三年(1129年),吴璘与兄长吴玠同时被陕西宣抚处置使张浚所赏识,此后兄弟二人并肩作战,同受升赏。吴玠去世后,吴璘接替兄长使命,成为陕西抗金的主将,被升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绍兴十年(1140年),正当宋高宗赵构和奸相秦桧庆祝“和议”成功的时候,金人撒毁和约,在金兀术指挥下兵分四路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金兵很快占领河南,陕西许多州县。接着,金将撤离喝率领西部金兵,强渡黄河,攻占长安,直趋凤翔。这时,只有四川制置权宣抚司事的胡世将和吴璘防在河池,情况十分危急,胡世将紧急召集各路将领商议破敌之策。参谋官孙渥提出河池不可守,宜退保仙人原的意见。吴璘认为其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愤怒地说:“懦语沮军,可斩也!”并自愿“请以百口保破敌”。在吴璘的指挥下,首战大获全胜,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阻止了敌人的西进,挽救了全陕的危局。朝廷升吴璘为镇西军节度使,并授予侍卫步军都虞侯。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和约。此后,虽然宋金处于和议之中,但吴璘治军仍如战时,一刻也未放松警惕。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调集六十万大军,亲自率领倾巢南下,妄图一举灭亡宋朝。是年,吴璘已六十二岁高龄,且身患疾病。宋廷在金兵大军压境的危急关头,任命吴璘担任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南征讨使。吴璘指挥西线宋军,接连收复秦、洮、陇、商等地,吸引了大量南下金兵,缓解了东南战场的压力。乾道元年(1165年),吴璘被召回京城,受到高宗、孝宗厚礼款待,又封为太侍和新安郡王。不久,再出镇兴元府。乾道二年(1166年),吴璘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师,追封信王。
http://s11/mw690/0016H8ifty6S2bCiFdYf6&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