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像病毒,露头就要打
(2022-12-21 13:48:54)每逢大疫,必有谣言。这些天,北京感染人数快速增长,一些涉疫谣言也纷纷出笼、快速发酵。从“疫情海啸、重症高峰双降临”,到“最佳感染时间指南,早阳早好”;从“某国免费提供某品牌抗疫药”,到“北京二次感染率达20%”;从“服连花清瘟能造成肝损伤”,到“吃橘子橙子会导致抗原检测阳性”……各式各样的谣言信口雌黄、毫无依据,却言之凿凿、似是而非,混淆视听、扰乱人心,值得高度警惕。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有些谣言打着科学的幌子,进行假“科普”;有些谣言歪解、虚构防控政策,拉大旗作虎皮;更有些谣言,甚至伪造人员病亡信息、编造涉疫数据,唯恐天下不乱。这些谣言在社交平台流传后,迅速博得网民眼球,导致不少人产生疑惑、焦虑、恐慌等情绪,严重干扰疫情防控工作。
谣言止于真相。比起事后处置,事前防控更有力、更有效,也更能防范和降低谣言的传播。有关部门要更加及时、主动、细致地披露相关信息。要加强预判,走在流言前头,提前做好信息发布,引导舆论走向,不给谣言提供任何产生的土壤。
谣言止于智者。对普通市民、网民来说,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既是责任,也是在守护自己的精神健康。要更多地关注国家卫健、疾控部门通过权威媒体发布的涉疫消息。遇到网上热传、令人将信将疑的消息,尤其是那些骇人听闻、来源不明的涉疫信息,要保持警觉,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要随意转发。
当前,北京正扎实落实疫情防控新阶段各项举措,把工作重点由“防感染”转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加大对涉疫谣言的查处力度,既要迅速辟谣,又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溯源机制,摸清谣言生产源头和传播链条,全过程、全链条给予打击。监管部门要常抓不懈,提高造谣、传谣的成本,谣言制造者才会有所忌惮、有所畏惧。
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病毒直接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谣言则可能会带来非理性行为,让我们三年来的防控成果毁于一旦。眼下北京疫情仍处较快发展期,对于涉疫谣言全社会要保持“零容忍”态度,擦亮眼睛、明辩真假,不信不传、自觉抵制,对编造传播谣言的违法犯罪行为露头就打,像遏制病毒一样遏制谣言,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进而夺取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