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照分离赋能市场主体,放管服改革焕发发展活力
(2022-11-08 13:33:00)“证照分离”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的便利送给市场主体,把事中事后监管的挑战留给政府部门,极大焕发了市场活力。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北京实施“证照分离”改革以来,阶段性成效显著。截至今年9月底,共惠及新设市场主体9.3万户,新设市场主体创近5年来的新高。
“证照”是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照”,是指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证”,指是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各类生产经营许可证。“证照分离”,就是区分“证”与“照”的功能,通过建立商事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相互分离的证明体系,把经营自主权归还企业。这项改革的重点是“照后减证”,压缩企业从开办到开业的时间。
去年7月1日,伴随《北京市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工作方案》的实施,在全市范围内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分类推进改革。一年多来,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地,“降门槛、减手续、提效率、促服务”成效显著,证照办理成本大幅降低,新设企业在短时间内即可投入生产经营活动,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显著提高。
据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统计,自开始“证照分离”改革实施以来,该项政策共惠及新设市场主体9.3万户,占同期新设市场主体总量的29.89%。其中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政策共惠及新设市场主体4万户,占同期自贸试验区新设市场主体总量的26.67%。新设市场主体创近五年来的新高。
一年多来,北京以“证照分开”为切口,推动政府职能实现进一步转变。改革中,“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110个事项实现证照电子化,179个事项精简审批许可条件和审批材料,148个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管”的精度进一步提升,创新推出“6+4”事中监管模式,实现精准监管、智慧监管;“服”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对40个事项优化升级,实行线下当场办结、线上0.5个工作日办结,企业生产经营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踏上新征程,北京将进一步巩固“证照分离”成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更开放透明的商事制度体系,落实更高效协同的全链条监管,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高水平建设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率先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