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肌张力高(3

(2025-10-26 10:03:43)
标签:

健康

医药

文化

分类: 医药
肌张力高

四、康复

肌张力高患者的康复训练核心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通过科学训练缓解肌肉僵硬、改善关节活动度、恢复运动功能,训练需遵循 “个体化、循序渐进、安全优先” 原则,避免盲目操作加重症状。训练主要围绕 “缓解张力→改善活动→提升功能” 三个层次展开。

(一)基础缓解肌张力训练(核心目标:降低肌肉紧张度)

这类训练是后续所有康复的基础,通过温和的方式放松痉挛肌肉,常用方法有 3 种:

1、被动牵伸训练(最关键)由家属或康复师协助,缓慢、持续地拉伸痉挛肌肉,维持关节在最大活动范围,保持 15-30 秒后放松,重复 3-5/ 组,每日 2-3 组。

针对上肢:拉伸肘关节(伸直手臂)、腕关节(伸展手腕,避免屈曲)、手指(掰开蜷缩的手指,保持伸直)。

针对下肢:拉伸膝关节(伸直小腿)、踝关节(勾起脚尖,避免足下垂)、髋关节(分开双腿,缓解交叉)。

注意:牵伸时力度要轻柔,避免暴力拉扯导致肌肉或关节损伤。

2、放松训练通过全身或局部放松,间接缓解肌张力,适合配合被动牵伸进行:

深呼吸放松:指导患者缓慢吸气(4 秒)、屏息(2 秒)、呼气(6 秒),重复 5-10 次,通过放松全身神经降低肌肉紧张。

热敷 + 轻柔按摩:用 40左右的温毛巾热敷痉挛肌肉(如小腿、手臂)5-10 分钟,再用手掌顺时针轻柔按摩(力度以患者不疼为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僵硬。

3、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专业康复师操作)康复师通过特定手法(如 “抑制法”“缓慢牵拉法”),刺激肌肉的拮抗肌(与痉挛肌功能相反的肌肉),抑制痉挛肌的兴奋,比如:

若患者手指屈曲痉挛(握拳状),康复师会轻轻按压手背(激活伸指肌),同时缓慢掰开手指,帮助缓解屈曲张力。

(二)改善关节活动度与运动控制训练(核心目标:恢复肢体活动能力)

在肌张力缓解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或辅助活动,改善关节灵活性,增强患者对肢体的控制能力:

主动辅助训练患者在自身力量不足时,借助家属 / 康复师的辅助完成动作,逐渐过渡到自主活动:

上肢:患者尝试伸直手臂,若无法完全伸直,家属可在手臂末端轻轻辅助推送,帮助肘关节达到最大伸直角度,每次 10-15 次。

下肢:患者平躺,尝试抬起小腿(弯曲膝关节),家属可在小腿下方轻轻托举辅助,避免腿部僵硬无法抬起。

主动训练(肌张力明显缓解后)患者依靠自身力量完成简单动作,增强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手部:握软球(如海绵球),缓慢抓握、松开,重复 10-20 次,改善手指屈曲痉挛。

下肢:坐姿下,缓慢伸直小腿(保持 5 秒),再缓慢放下,重复 10 次,增强膝关节控制能力,预防 “剪刀步态”。

平衡与姿势训练针对肌张力高导致的姿势异常(如站立不稳、身体前倾),通过平衡训练提升稳定性:

静态平衡:患者扶着椅子站立,双脚与肩同宽,保持身体直立,逐渐减少扶手依赖,每次保持 30- 1 分钟。

动态平衡:在康复师保护下,患者缓慢左右移动重心,或单脚站立(初期可扶物),每次 10-15 秒,改善身体控制。

(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核心目标:提升独立生活能力)

将康复训练融入日常活动,帮助患者适应生活场景,常用训练包括:

1、穿衣训练:优先穿肌张力高的一侧肢体(如先穿痉挛的手臂),穿衣时动作缓慢,避免拉扯僵硬肢体,比如穿袖子时先将手臂伸直,再缓慢套入。

2、进食训练:若手部肌张力高导致握勺困难,可使用带手柄的辅助餐具(如加粗勺子),训练用患手缓慢舀取食物,家属可在旁辅助稳定手腕。

3、转移训练:从床到椅子的转移时,先移动肌张力高的下肢,再用健侧肢体发力支撑,避免因患侧僵硬导致摔倒,必要时使用转移辅助器(如助行架)。

(四)关键注意事项(避免误区)

1、必须先评估再训练:所有训练前需由康复师评估肌张力等级、关节活动度及神经损伤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禁止盲目模仿他人训练动作。

2、警惕过度训练: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 20-30 分钟,避免肌肉疲劳导致肌张力反跳性增高(如训练后肢体更僵硬)。

3、观察患者反应:训练中若患者出现疼痛、头晕、肢体痉挛加重,需立即停止,调整训练强度或方式。

4、长期坚持:肌张力高的康复是长期过程,需每日规律训练(2-3/ 天),短期内难以明显见效,需避免急于求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肌张力高(2
后一篇:肌张力高(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