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哑评学中医-痔疮的中医辨证针灸疗法

(2025-07-16 16:49:05)
标签:

健康

医药

中医

分类: 医药

痔疮的中医辨证针灸疗法

痔疮在中医属于 “痔病” 范畴,多因脏腑虚弱、气血失和、湿热下注、气滞血瘀或脾虚气陷所致。针灸治疗痔疮以 “辨证施治” 为核心,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清热利湿、益气升提等方法缓解症状,尤其对便血、肛门肿痛、脱出等有较好疗效。以下从辨证分型、针灸疗法(体针、艾灸、耳针等)及注意事项详细说明:

一、中医辨证分型(核心依据)

痔疮的针灸治疗需先明确证型,不同证型的临床表现、治则及选穴差异显著:

1. 湿热下注型

主症:便血鲜红,量较多,肛门灼热肿痛,或有黏液渗出,大便黏滞不爽;可伴口苦、小便黄赤。

病机:湿热蕴结肛门,脉络受损,气血妄行。

2. 气滞血瘀型

主症:肛门刺痛或胀痛,痔核肿胀、色紫暗,触之较硬,或有血栓形成;便血暗红,量少;可伴胸胁胀闷。

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凝滞肛门脉络。

3. 脾虚气陷型

主症:痔核脱出明显,劳累后加重,需用手回纳,肛门坠胀;便血淡红或色暗,量不多;可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

病机:脾虚失运,中气下陷,固摄无力,肛门失养。

二、针灸治疗方法(分证型施治)

(一)体针疗法(核心方法)

主穴:针对痔疮共性病机,选取以下经典穴位(疏通肛门局部经络、调和气血):

长强(督脉穴,位于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处):直接作用于肛门周围,是治疗痔疮的 “要穴”,可止痛、止血、促进痔核回缩。

承山(足太阳膀胱经穴,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顶端):膀胱经循行于肛门周围,此穴可清利湿热、通络止痛,尤其适用于湿热型痔疮。

二白(经外奇穴,腕横纹上 4 寸,桡侧腕屈肌腱两侧各 1 穴):专为痔疮设立的穴位,可止血、消肿、缓解坠胀。

不同证型配穴与操作

证型 治则  配穴  针刺手法

湿热下注型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阴陵泉(利湿)、三阴交(凉血)、次髎(通络) 毫针泻法,留针 20-30 分钟

气滞血瘀型   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血海(活血)、膈俞(化瘀)、太冲(理气)  毫针泻法,可加电针(疏密波)增强止痛效果

脾虚气陷型   益气升提,健脾固脱  足三里(补气)、百会(升提)、气海(益气) 毫针补法,百会可加艾灸

(二)艾灸疗法(辅助增效,适合虚寒 / 气虚型)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增强气血运行,尤其适合脾虚气陷型(痔核脱出、乏力)或寒湿型(肛门冷痛)。

常用穴位:百会(升阳举陷)、气海(补元气)、足三里(健脾胃)、长强(局部温通)。

操作:用艾条悬灸,每穴 10-15 分钟,或隔姜灸(姜片垫于穴位上,艾炷点燃),每日 1 次,5-7 天为 1 疗程。

(三)耳针疗法(辅助止痛、调节脏腑)

通过刺激耳穴调节脏腑功能,缓解局部症状。

选穴:肛门、直肠、大肠、脾、神门(止痛)。

操作: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 3-5 次,每次 1-2 分钟,3-5 天更换 1 次,双耳交替。

(四)刺络放血(适用于急性肿痛、血栓型)

针对气滞血瘀型(肛门肿痛明显、有血栓),可在局部或远端穴位放血,快速消肿止痛。

方法:在龈交穴(上唇系带与牙龈交界处)或耳尖、委中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3 滴,每周 1-2 次(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感染)。

三、注意事项

适用范围:针灸对 、 期痔疮(便血、轻度脱出)疗效显著;、 期痔疮(脱出不能回纳、嵌顿)需结合手术治疗,针灸可作为术后调理(促进恢复、减少复发)。

操作规范:穴位需精准定位(如长强穴靠近肛门,需严格消毒,避免刺伤直肠或血管);孕妇、肛门局部感染、严重出血者慎用刺络放血。

配合调理:

饮食:忌辛辣、饮酒、生冷,多食膳食纤维(如芹菜、粗粮),保持大便通畅;

习惯:避免久坐久站,每日温水坐浴(15 分钟),减少肛门压力;

辨证忌口:湿热型忌油腻甜食,脾虚型可多食山药、莲子补气。

总结

针灸治疗痔疮的核心是 “辨证选穴”:湿热下注者清利,气滞血瘀者通瘀,脾虚气陷者升提。对于轻中度痔疮,针灸可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复发;若痔疮严重(如大量出血、嵌顿),需及时结合西医手术,针灸作为辅助调理手段。建议由专业中医师辨证后制定方案,避免盲目操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