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评学中医-体针治疗痔疮的选穴原则
(2025-07-16 16:47:27)
标签:
健康医药中医 |
分类: 医药 |
体针治疗痔疮的选穴原则
体针治疗痔疮的选穴原则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结合痔疮的病因病机、病位特点及经络理论,注重 “局部与远端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
1. 近部选穴:直达病所,疏通局部经络
痔疮病位在肛门及直肠周围,属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等经络循行区域,故优先选取肛门附近的穴位,通过刺激局部经络气血,直接缓解肿痛、出血、脱出等症状。
核心穴位:长强(督脉穴,位于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是治疗痔疮的 “要穴”,可直接疏通肛门局部气血,止痛、止血、促进痔核回缩;次髎(膀胱经穴,位于骶部,正对第 2 骶后孔)可通络活血,缓解肛门坠胀。
2. 远端选穴:循经取穴,调理脏腑功能
根据 “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理论,选取与肛门关联密切的远端穴位,通过疏通经络传导,调节脏腑(如大肠、脾、肝等)功能,从根本上改善病因(如湿热、气滞、气虚等)。
经典穴位:
承山(足太阳膀胱经穴,腓肠肌凹陷处):膀胱经循行于肛门,此穴可清利湿热、通络止痛,尤其适用于湿热下注型痔疮;
二白(经外奇穴,腕横纹上 4 寸,桡侧腕屈肌腱两侧):专为痔疮设立的远端穴位,能凉血止血、消肿止痛,无论何种证型均可选用;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健脾胃、补气血,适用于脾虚气陷型(痔核脱出、乏力)。
3. 辨证选穴:针对病机,随证加减
根据痔疮的不同证型(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脾虚气陷等),选取对应功效的穴位,直击核心病机(如清热、活血、益气等)。
举例:
湿热下注型(便血鲜红、肛门灼热):加阴陵泉(健脾利湿)、三阴交(清热凉血);
气滞血瘀型(肛门刺痛、痔核紫暗):加血海(活血养血)、太冲(疏肝理气)、膈俞(活血化瘀);
脾虚气陷型(痔核脱出、神疲乏力):加百会(升阳举陷)、气海(补气固脱)、三阴交(健脾养血)。
4. 辨病选穴:结合症状,对症施治
针对痔疮的典型症状(如出血、肿痛、脱出),选取具有特异性治疗作用的穴位,快速缓解不适。
出血为主:加三阴交(凉血止血)、血海(止血养血);
肿痛明显:加太冲(理气止痛)、次髎(通络止痛),可配合电针增强镇痛效果;
脱出明显:加百会(升提阳气)、气海(益气固脱),多采用补法或配合艾灸。
总结
体针治疗痔疮的选穴核心是:以近部穴位(如长强)直达病所,以远端穴位(如承山、二白)循经调理,再根据证型(如湿热、气虚)和症状(如出血、脱出)加减配穴,形成 “局部 + 远端 + 辨证+ 对症” 的完整方案,最终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除病因的目的。选穴需由专业医师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避免盲目套用固定穴位。